研老弱逆隔離 平衡內地防疫與經濟

評論 2022/12/06

分享:

分享:

今年以來,中國政府投入了很多資源刺激經濟,不過迄今為止,刺激的效果不夠突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設定的5.5%的增長目標,幾乎可以肯定無法完成,市場一般預計,今年經濟增速大約會在3%左右,遠遠低於年初設定的目標。

嚴厲防控 經濟壓力趨增

經濟增長在付出巨大努力下未能達標,影響因素很多,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較為嚴厲的疫情防控措施,特別是不時發生的城市靜態管理,對經濟構成了阻礙效果,令經濟的運行經常處於一種不順暢、磕磕絆絆的狀態,限制了復甦經濟的努力;最近兩個月(10、11月)國家統計發布的製造業採購經濟指數(PMI)還在加速下跌,說明經濟面臨的壓力有增大迹象。

另一方面,經過3年的艱苦抗疫,內地普通民眾對於嚴厲的抗疫措施,普遍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抗疫疲勞,對繼續進行嚴厲封控的忍耐力降低;還有部分中小企業和基層民眾,由於業務暫停和手停口停的原因,遇到了一定的經濟和生活困難。

從經濟和民眾生活的角度,逐步放鬆防控措施,讓經濟恢復活力,讓中小企業和民眾看見恢復的希望勢在必行;同時,伴隨着新冠病毒的不斷變種,就目前世界各國放鬆防疫後得到的數據看,病毒的傳染性似有加強,但毒性明顯減弱,對人體的危害和殺傷力下降,一定程度具備了放鬆防控的條件。

中國是一個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國家,雖然客觀環境變化令放鬆防控措施具備了一定可行性,不過如何拿捏放鬆防控與疫情反彈之間的度,讓疫情不至於對人民生命安全造成較大威脅,仍需探索。

傳染性增 惟毒性降

簡單總結到現在為止大家普遍形成的共識:病毒的傳染性似有加強,但毒性下降。這個共識意味着,完全抑制病毒傳播的難度太大,甚至不可行,因為病毒很輕易就能以某個民眾未留意或一時不小心的方式傳播開,若一發現病毒擴散就要靜態管理,那城市就可能長期處於靜態之中,經濟和民生都受不了;而毒性下降意味着對一般人來說,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狀可能與普通感冒類似,不會如以前般感染肺部變成肺炎,可以當流感對付。

不過,即使病毒的毒性下降,放鬆防控過程中仍可能發生幾個問題:

首先是對老弱的威脅。病毒毒性下降,雖然對一般人造成的病情不嚴重,不過對於老弱和基礎病患者,可能仍具有一定殺傷力;以香港的經驗看,新冠感染死者主要是老年人、有基礎病患者,其次是一些幼童,青壯年幾乎都能很快康復,病情也普遍不嚴重。

氣泡閉環 減高危者接觸社會

面對一般人與老弱感染病毒的病情差異,可否考慮採取逆隔離的思路,在放鬆一般人防控措施的同時,對於高危人群採取較嚴厲的防控措施,例如限制養老院、醫院住院部、老年人、基礎病患者、幼童等群體與社會的接觸,用氣泡閉環的方式將高危人群與社會隔開?即使沒條件實行完全的氣泡閉環,也可以盡量減少相關群體與社會和他人的接觸,以減少感染機會。

家有老弱的家庭,家人可以考慮主動為老弱建立較為獨立的生活條件,盡量減少其與他人的接觸機會,以減低感染風險。

其次,對放鬆防控措施可能引起的感染人數大幅上升,可考慮以居家隔離、就地治療為主,沒有條件隔離者才去方艙、病情較重者才去醫院的方法應對。

根據香港經驗,由於現在普通人感染新冠的病情普遍不嚴重,一般自我抗原測試陽性後就在家隔離,經過幾天、最多一周後,一般就會檢測陰性,就可以恢復正常工作。

居家隔離為主 免醫療資源擠兌

一般來說,內地的居住條件比香港好,自我隔離的條件也比香港好,只要有充足的抗原檢測試劑和一般的常用治療藥物,大部分人應該都可以採取居家隔離的方式康復。

對於部分感染病情略重的患者,在城市可以依賴社區醫院等設施,在農村可以依賴鄉鎮醫院予以一般治療,只要國家給予充足的一般治療藥物和指引,普通患者應可得到及時治療;病情嚴重或有併發症者,則可送去醫院治療。

至於方艙醫院,則主要用於收治沒有條件自我隔離的患者,以自願為主。用居家隔離為主、無條件自我隔離才去方艙、一般治療在基層醫療設施的方法,應該可以應對放鬆防控措施後可能出現的感染人數快速上升、擠兌醫療資源的緊張狀況,只要醫療資源不被擠兌、社會維持正常運轉,就不易出現防控上的反覆。

需加強宣傳 增民眾認知

總結起來,逐步放鬆防控過程中比較容易出問題的地方有兩處,一是出現較多的老弱感染者死亡個案,迫使政府再度收緊防控措施;二是放鬆防控措施後感染人數大幅上升,造成醫療資源擠兌,引發社會問題。

對老弱進行逆隔離,實行以居家隔離為主的方法,理論上可以協助避免出現以上兩個問題;不過,這個方法成功實施的先決條件,卻又依賴政府對民眾的宣傳,既要讓民眾知道病毒的致病性減弱、毋須害怕,又要讓群眾懂得如何保護老弱,相應藥物和檢測試劑的準備也要充足,對基層醫療設施的管控、指導也要加強。

如果擔心大面積放鬆防控措施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問題出現,可以考慮在個別城市按照逆隔離的思路進行試點,看看這個一般人放鬆、高危人群收緊的策略是否有效。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只要有通盤計劃,做好應對出現困難的準備,中國走出疫情的道路必定可以成功。

經過3年的艱苦抗疫,內地民眾普遍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抗疫疲勞。(新華社資料圖片)

撰文 : 楊玉川 華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行政總裁、香港金融管理學院客座教授

欄名 : 評論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