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推動支持轉型金融 助邁碳中和
上月在印尼峇厘島舉辦的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上,正式批准了《2022年G20可持續金融報告》,包括「G20轉型金融框架」、「提高私營部門金融機構承諾的可信度」、「擴展可持續金融工具,重點改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以及「報告G20可持續金融路綫圖的進展情況」等4部分內容。該報告為相關成員國構建轉型金融的思路框架和政策體系,引導金融支持高碳排放產業及企業的低碳和綠色轉型,提供了重要指導。
從綠色金融的實踐與發展經驗看,實現淨零排放的承諾,需要社會經濟的系統性轉變,否則可能會出現定價機制及投資回報率的扭曲。顯然,綠色金融還遠遠不足以支撑起全球經濟的低碳化發展,以銀行業為例,各國銀行目前幾乎都面臨來自政府、監管機構、投資者甚至環保非政府組織的壓力,要求其幫助客戶進行低碳轉型,進而在全球範圍內實現「雙碳」目標;但在綠色金融語境下,銀行被限制在對環境和氣候友好型的項目和經濟活動進行投融資等金融服務,導致那些碳排放集中的行業和企業承受愈來愈大的壓力。
拓服務範圍 為棕色行業提供方案
目前的實際情況是,全球幾乎所有商業銀行都存在高碳排放行業,尤其是能源行業的風險敞口,差別僅在於敞口的規模。如果不減少這部分敞口,大部分減排承諾根本無法實現;若銀行採取無差別和「一刀切」的態度,強行退出某些行業或業務,則對銀行自身的發展也會造成不利影響。
實際上,對於傳統高能耗、高污染行業,在其轉型過程中將會湧現大量機會,例如低碳轉型服務、碳定價及風險諮詢等。銀行作為服務機構,建議在創新金融產品的基礎上,拓寬服務範圍,在提供傳統投融資服務的基礎上,為棕色行業或企業提供一籃子解決方案,成為其綠色轉型的戰略合作夥伴。
與綠色金融相仿,支持轉型金融更加需要銀行提升自身能力。首先,統籌綠色金融與轉型金融,使兩者良性互動、共同發展,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雙碳」整體戰略和配套政策舉措;同時,在「環境、社會及企業管治」(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ESG)理念體系的指導下,轉型金融還要兼顧現有員工的再培訓,以維持就業穩定和改善收入分配狀況,力爭不出現大規模「失業潮」。
此外,轉型金融更要將側重點放在生態環境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上。轉型金融是對綠色金融的有效補充,而不是另闢蹊徑,將被綠色金融「淘汰」的項目重新包裝,提供「第二次」機會;實際上,如果處理不當,轉型金融將有可能引發比「漂綠」更嚴重的風險,對銀行的聲譽和收益等造成負面影響。
加強數據收集 減信息不對稱
其次,加強數據收集和信息披露,盡可能減少信息不對稱。無論是綠色金融還是轉型金融,都要建立在企業或項目的能耗、污染、碳排放等數據上,銀行要充分利用數碼化信息收集平台,完整且準確地收集第一手數據,並通過模型和大數據分析,充分了解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以及低碳轉型時遇到的機遇和挑戰,以此作為決策的最根本依據。
另外,根據轉型金融業務的特點,調整和優化流程。對於符合申請轉型金融服務的企業提供傾斜,簡化審批和其他業務流程,提高業務處理效率,並在定價上給予優惠;另一方面,由於棕色企業的綠色轉型往往周期長,且經營狀況可能出現波動,因此銀行要對風險評級進行相應調整,提高容忍度。
最後,建立基於轉型金融的內部考核機制。由上到下對銀行相關前、中和後台部門,以及員工根據工作性質設立不同的KPI,以此推動轉型金融涉及的產品和業務創新、風險管理體系完善以及相關戰略研究等方面的綜合發展。
▲ 上月在印尼峇厘島舉辦的G20領導人峰會上,正式批准了《2022年G20可持續金融報告》。(中通社資料圖片)
撰文 : 董禹 北京璧合天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高級戰略顧問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