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藝術老師楊秀卓以議題教學 讓學生認識自己關心社會

副刊版 2022/12/08

分享:

分享:

這位退休老師楊秀卓好特別,年輕時一身藝術家模樣,但卻是讀會計出身;教藝術不是想學生做藝術家,而是想他們認識自己、認識世界。近日出書,封面不是自己的藝術作品,而是他學生超水準的作品。

或許正如他所說:「學校不是職業訓練機構,藝術是全人教育的一部分,我希望透過藝術,讓學生對自己、社會及世界關注。」

楊秀卓獨特的藝術教育法,或許與他年輕時的經歷有關。話說他小時候多病痛,經常出入醫院,見公公婆婆排街症,老人家成身插喉,早已留下深刻印象。十多歲一次入醫院,鄰床是一位患有肝病的阿伯。「他的肚脹到如孕婦,成晚叫痛說好辛苦,我也瞓不到,因此我對肉體的痛苦感受很深。」

初出來社會工作,在跨國煙草公司做會計,經常要去韓、泰、菲等鄰近國家核數。眼見工人一天工作12小時,為了生計付出很大的健康代價。「我們很幸福,有煙食、有咖啡飲、有靚衫着;但我們的幸福是建基於別人的苦難身上,我是後來這樣教學生的。我會將紀錄片給學生看,讓他們知道工人經常要重複一個程序,甚至一天只可去兩、三次廁所,過着非人生活。因為這年代的青年不識工廠,只識商場。」

在煙草公司工作了16年,雖然薪高糧準,但對楊秀卓來說已到了極限,怕再做會精神崩潰,便決心辭工去流浪,擴闊自己的藝術視野。回港後,95年他開始在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心誠中學任教藝術。「當年學校Band 5也不是,是Bottom 10,幸好校長的努力,現在已是Band 2。」

議題教學法反思社會問題

他以議題教學法(Theme-based Learning Method)教學生藝術,希望學生認識世界的問題,如貧富懸殊、全球暖化、居住環境等。最近出版的新書--《帶個腦返學:藝術與生活的學習之旅》,就是結集了他18年來的教書經歷、方法、實踐等等,分為9個議題,包括城市、食物危機、生態、工人等等。

這些年來,不少學生都受其影響。「我在學校有講全球暖化,會給他們看書又會播紀錄片,有個學生深受啟發,原來人類做了那麼多東西破壞地球生態,於是後來她去了芬蘭讀碩士課程,是藝術與環境的科目。畢業後,現時是全職藝術家,希望用藝術介入社區,凝聚力量,大家一起關心環境生態。」

中學生作品超水準

不要小覷這些中學生,在楊老師的影響下,許多作品都有出色的水準,而今次的新書,就集合了中一至中六學生數百件的藝術作品。「有個學生很喜歡寵物,有養倉鼠及蜥蜴。她很欣賞羅非魚愛惜自己的子女,會將受精卵含在口腔裏孵化,直至幼魚具有生存能力,便會張開嘴巴,讓牠們離開。」

於是這位中六學生模仿羅非魚,將魚含在口中,並浸在浴缸的水中閉氣30秒,然後慢慢將魚吐出來。但第一次4條魚一齊衝出來,第二、三次效果都不佳,最後終於用舌頭迫出,可以逐條逐條游出來。她創作這個行為藝術,目的是希望人類像羅非魚般愛錫及保護動物,不要再有虐待貓狗的事情出現。「她的作品好有創意、膽識,超乎中學生水準,很成熟兼震撼,因此我將它放在書的封面。」

接納學生是教育的第一步

楊老師不單以藝術作為全人教育,他也希望以接納學生作為教育的開始。「我最初教書有好多火,會私人出錢請幾個學生去睇戲、看話劇、聽音樂會。這些學生有些真的有黑社會背景,有些只是柴娃娃跟大佬。他們食煙爆粗,我從來不制止,因為穿便服出來,便是我的朋友,我不會阻止朋友爆粗食煙。」他覺得要學生改變,第一步就是接納他們,而不是站在道德高地說這不對那不對。

「又有一次,有個中二學生面青口唇白上堂,成朝都睡覺,因為他信任我,告訴我他『high冰』,無回家。雖然事態嚴重,但我沒有帶他見社工、見訓導主任,因為來來去去都是見家長或責罵他。我會和他說,這樣下去不是辦法,黑社會你玩唔玩得起先?」楊老師深信因為他體諒學生怎樣成長,因此學生信任他,就可以開始教育。

他知道這學生喜歡打鼓,唱歌亦不錯,於是他帶學生去看黃秋生的音樂會,當年黃秋生還未成名,夾Band會爆粗,學生看得很興奮。「我們回家途中,講音樂、講學樂器,我還鼓勵他:『你咁叻,繼續打鼓啦!』那時已經十一點幾,我在火車站將學生交返給他母親,我還記得她眼濕濕,眼神充滿感激,因為未見過有老師錫他兒子,老師總是投訴、責罵他。」

這學生讀到中二就輟學,10年後楊老師在街上遇見他,他已成為髮型師,沒有加入黑社會,而且還有打鼓,開心健康。「不是讀書材料,其實未來的路也有很多,不一定要入大學才成。能夠找到自己在社會的位置,知道自己正在做甚麼,又能夠養活自己及家人,也是一種幸福。」

楊老師一直覺得身教重於言教,這是他的格言,經常提醒自己,不要以為自己是聖人。「站在學生的位置想,他變成這樣,背後成長一定有原因,換轉是我可能也會這樣。多點體諒及接納,在教育上其實很重要。」

養生秘訣在游泳及行山

香港可以說得天獨厚,上山下海不用駕車去老遠,就近都可以運動。

家住粉嶺的楊老師,喜歡冬天一周3次行山。「我家附近有座山,行上去只是35分鐘,做柔軟體操、平甩功就下山了。」

由於楊老師的氣管弱,有哮喘,醫生囑咐多游泳,所以夏天他就會去游泳,先游去防鯊網,然後沿網游4至5次,每次超過1小時。「我很少病痛,又沒有甚麼頭暈身㷫,又無三高。」今年70歲的楊老師說。

他也吃得清淡,多菜少肉,煎炸肥膩不吃,40歲已開始吃紅米及糙米飯。「我消化能力也差,便咬爛啲。」

作者:何小雲

責任編輯:張頌婷

雖然楊秀卓老師2013年已退休,但他仍然有教學、主持講座、舉辦展覽、工作坊,對於教育,他仍然沒有停止過。(曾耀輝攝)

楊秀卓大學二年級的模樣,難怪在學校做老師時,訓導老師也看不過眼。(被訪者提供)

中五學生萬曉恩的作品《帶個腦返學》,她堅持用3個月時間畫40個腦而不影印,並且在課室做了一個裝置藝術。(被訪者提供)

中六學生葉詠詩的作品,是模仿羅非魚將受精卵含在口腔孵化,以呼籲人類愛護動物,不要再有虐待貓狗的事情發生。(被訪者提供)

這是楊秀卓的新書《帶個腦返學:藝術與生活的學習之旅》,上面是個盒,包着紅、白兩本書。(被訪者提供)

楊秀卓近日的作品,講群魔亂舞的景象。(被訪者提供)

昔日楊秀卓的花名叫耶穌,97年學生離校時畫了這幅畫送給他,他一直保持着。(被訪者提供)

楊秀卓在課堂上,教學生用舊椅子做創作。(被訪者提供)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