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從游牧民族習性 看歐美博弈特點
現在人們常說的歐美諸國,如果回溯其歷史,其祖先大都出自古羅馬時期的日耳曼人,代表着日耳曼人不同部落的傳承。雖然現代人一般說到日耳曼人時,常常代指當今的德國人,但實際上,北歐的挪威人、丹麥人、瑞典人、冰島人,西歐的德意志人、奧地利人、瑞士人、英格蘭人(盎格魯-撒克遜人)、荷蘭人、弗拉芒人、盧森堡人都是日耳曼人,其中盎格魯-撒克遜人還進一步擴展成為了加拿大、美國、新西蘭、澳洲4國白人的祖先,實際掌控着這些國家,加上英國一起,組成了當今世界的所謂「五眼聯盟」。
在羅馬帝國時期,這些日耳曼人加上其他的一些游牧民族,都是羅馬人口中的「蠻族」,類似我們中國人對北方游牧民族的稱呼。由於長期生活在山區和水邊,日耳曼人的主要生活方式,是漁獵加一些簡陋的農業;他們也時常劫掠羅馬,如同古時游牧民族劫掠中國一樣。
大約在公元3至4世紀,被漢朝打跑的北匈奴西遷,一路擠壓當地「蠻族」的生存空間,迫使當地生活的「蠻族」,主要是日耳曼人進攻羅馬,尋找新的生存領地。面對大量「蠻族」的同時進攻,已進入衰老期的西羅馬無力抵擋,終於在公元5世紀滅國,日耳曼人和其他「蠻族」成為了西羅馬土地的新主人。雖然這些「蠻族」新主人一定程度上熱心羅馬文化,保留了很多羅馬文化特點,但就其本質而言,他們的真正文化基因,仍然是在漁獵時期養成的。
因為漁獵與游牧的生活方式相近,因此他們與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在習性上也有一些共通之處。
在中國歷史上,與中原王朝糾葛最深的北方游牧民族,可能首推匈奴,在秦漢兩朝的幾百年時間裏,匈奴一直是中原王朝最主要的邊患,每到秋高馬肥,或匈奴遭遇災禍、食物不足時,匈奴就常常會發兵侵掠中原,搶奪財物、人口,以緩解其內部危機。中原王朝對匈奴也知之甚深,《漢書.匈奴傳》裏,對匈奴的習性有這樣的描述:「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禮義。自君王以下鹹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壯者食肥美,老者飲食其餘。貴壯健,賤老弱。」
矛盾外部化 轉嫁自身困難
從中原王朝與游牧民族相處的歷史經驗來看,游牧民族的特點之一,就是內部矛盾外部化。本來遭遇天災,例如大雪凍死牲畜,引起食物不足是內部矛盾,但是游牧民族對這個內部矛盾的反應,是去劫掠中原,獲得財物、食物、人口來度過難關,等於把自己的困難轉嫁予中原民眾。這與農耕為主的漢民族,靠豐年積穀防飢,以度過荒年的方式完全不同。中原民族的方式是自己的問題靠自己解決,度過災荒主要靠平時的積蓄和準備;游牧民族的方式,則主要靠劫掠轉嫁。
今天的美西方,同樣具備內部問題外部化的特點,例如美國尼克遜政府為了避免過多消耗手頭黃金,宣布將黃金與美元脫鈎,是對全世界的公然毀約,引起了全球金融的劇烈動盪和大通脹,但美國完全沒有在意他國的反應和困難,一意孤行,時任美國財政部長約翰康納利(John Connally)有句名言「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就是美國轉嫁困難的最佳註解。
苟利所在 懶理規則道德
游牧民族的特點之二,就是「苟利所在,不知禮義」。匈奴人基本不受漢人禮義廉恥一類的道德觀念約束,幹甚麼不幹甚麼的唯一衡量標準,就是是否有利益。有利益,殺人放火也可以;沒利益,要禮義何用。
今天的美西方,雖然滿口自由民主人權,但實際行動上卻基本遵循「苟利所在,不知禮義」的游牧民族特點,例如為了顛覆伊拉克政府,美國不惜用一小管粉末的謊言製造正當性;為了打擊中國,美國毫無根據地發起了貿易戰、科技戰等針對中國的惡意攻擊;為了拉攏沙特阿拉伯,在美國宣稱要讓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成為「賤民」後,又聲稱沙特王儲享有外交豁免權。總之,事實證明在利益面前,美國是不拿規則、道德當回事的。
俄烏戰爭膠着 美歐齟齬頻生
游牧民族的特點之三是:「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簡單說就是有利就一哄而上,不利則一哄而散,撤退逃跑都是沒問題的。對這個特點,《漢書.匈奴傳》裏還有個解說:「其攻戰,斬首虜賜一卮酒,而所得鹵獲因以予之,得人以為奴婢。故其戰,人人自為趨利……故其逐利,如鳥之集;其困敗,瓦解雲散矣。」就是攻戰時搶到的東西、抓到的俘虜都屬於自己,因此有利可圖,所以戰勝有利時,大家像飛鳥啄食一樣衝過來,遇到困難或失敗、無利可圖時,隊伍就難免瓦解。
這個特點與今天的美西方也類似,例如支持烏克蘭對抗俄羅斯,最初美西方可能認為俄羅斯很難抵抗美西方強大的壓力,很快就會失敗甚至投降,因此一呼百應、積極軍援烏克蘭;可是當俄烏之戰陷入泥潭,短期看不見勝利的希望,支持烏克蘭變成了長期財政負擔後,美西方的態度就發生了明顯變化,美國和歐洲之間因為各種問題齟齬不斷,各方對於支持烏克蘭的態度,也愈來愈曖昧,近期不斷有聲音要烏克蘭與俄羅斯通過談判解決爭議,已經差不多完全放棄了最初的立場。
西方抗疫早躺平 任病毒淘汰弱者
游牧民族的特點之四是:「壯者食肥美,老者飲食其餘。貴壯健,賤老弱。」這個特點與中國文化幾乎完全相反,中國文化要求敬老愛幼,先賢孟子曾經闡述他的理想:「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在中國文化裏,好吃的好穿的要先給長者,不是給壯健者,照顧好長者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這個特點表現在本輪新冠疫情裏,就是中國和西方的防疫結果大相徑庭:西方是早早躺平,任由病毒淘汰弱者,醫療水平最高的美國,新冠病死者超過100萬;反觀醫療水平不如美國、人口數倍於美國的中國,死亡人數僅5000多。
美西方的行為特點,有其文化根源,了解文化源頭相近的游牧民族習性,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理解美西方行為邏輯的參考。
▲ 美西方最初一呼百應、積極軍援烏克蘭,但當俄烏之戰陷入泥潭、支持烏克蘭變成長期財政負擔後,美西方的態度就發生明顯變化。(路透社資料圖片)
撰文 : 楊玉川 華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行政總裁、香港金融管理學院客座教授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