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應抓住時機 深化債劵市場發展

評論 2022/12/12

分享:

分享:

今年以來美聯儲激進加息,以美元計價的債券產品收益率水漲船高,香港市場美元債發行量下降,同時出現新一輪離岸人民幣點心債的發行熱潮,今年前10個月點心債發行額已逾1,000億元人民幣,接近去年全年的水平。不同經濟體之間貨幣政策差異,在債券市場表現為不同幣種債券發行量的此消彼長,香港打造多元化、多層次債券市場迎來契機。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加大力度宣傳本港債券市場優勢、鼓勵內地機構參與本港市場、完善債務工具中央結算系統等,旨在強化香港作為亞洲領先債券融資中心的地位,筆者認為加快相關措施的落地正當其時,香港當在債券市場發展方面走得更快一些。

評價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發展程度的重要標準之一,是債券市場的發展程度,一般而言企業的債務融資規模會大於權益的融資規模,債券市場的總量和空間是很大的;同時,債券市場相對穩定,波動性可控,債券產品作為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金融手段,應當大力發展。香港權益市場一直發展得比較領先,但今年一級市場融資額下降、二級市場價格下跌,也提示我們同步發展債券市場非常必要。

有序深化 離岸人幣債券中心

固定收益產品是傳統資產配置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香港要打造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吸引包括家族辦公室、私募基金、境內資管資金以及養老金等在港設立或赴港投資,豐富而多層次的固定收益市場是必不可少的一環,也是維護金融市場穩定的重要力量。

有序深化離岸人民幣債券中心建設。美債基準利率預計明年仍將高位運行,離岸人民幣發行仍有成本優勢。此外,隨着共建一帶一路深入推進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生效實施,境外發行人對人民幣資金的需求也將逐步擴大,香港市場債券發行規模與國際接軌程度較高,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將有較大發展空間。

豐富產品類型 保多元化結構

截至去年底,除去外滙基金票據及債券,香港未償還債券規模中,10%以人民幣計價,這個比例還有很大上升空間,建議當局出台更多更有針對性的優惠措施,吸引境內外優質發行人赴港發債,同時與內地監管機構緊密協作,適時適度優化「南向通」機制,擴大可參與群體範圍,從需求端為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擴容。事實上,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的深入發展,也將使離岸人民幣的定價機制更為成熟,有利於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豐富債券相關產品類型,保持並提升投資者多元化結構。目前香港市場的美元債券相關產品較為豐富,港幣產品和人民幣計價產品綫還有待進一步完整,應大力發展債券基金、交易所買賣基金、回購市場以及債券衍生品,提升債券市場的豐富度和流動性。

另外,近期中資地產債違約等因素,導致部分國際投資者對內地發行人的投資有所收縮,這種情況應引起警示。多元化的投資者對債券市場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應利用香港法制健全的優勢,在投資者保護、跨境爭議解決等方面做一些推動工作,留住並擴大投資者基數。

港法制健全優勢 解跨境爭議

綠色債券市場發展大有可為。政府在引導和鼓勵綠色債券發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包括推出規模高達2,000億港元的政府綠債計劃,推出綠色零售債券,以及對於赴港綠債發行人在認證方面進行補貼等,近期當局還將推出代幣化的綠色債券,體現出綠色金融與科技金融的結合。

往後看,鑑於內地、本港以及全球各地對綠色融資需求的不斷增長,香港在擴大綠債發行規模的基礎上,可考慮發展綠色資產支持證券、綠色債券ETF等產品,還可探索綠債和自願碳市場相結合的產品。此外,「漂綠」問題也應引起關注,要建立一些事後的報告約束機制,助力綠債市場健康發展。

金融基建 打造成核心競爭力

將金融基建打造成核心競爭力。政府正致力於將債務工具中央結算系統(Central Moneymarkets Unit,CMU)發展成為亞洲主要的中央證券託管平台,香港具有這方面的先天條件和優勢,應當加大對CMU的人力和技術投入,達至對接內地中央證券託管平台更為高效便利,拓展更多亞洲其他地區中央證券託管平台,強化對歐洲清算銀行(Euroclear)和明訊銀行(Clearstream)兩大國際中央證券託管平台的便利化帳戶連接,進一步擴大涉足國際債市的範圍,更好地支持多幣種的跨境清算、交易結算、託管等業務。

特首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加大力度宣傳本港債券市場優勢,旨在強化香港作為亞洲領先債券融資中心的地位。(資料圖片)

撰文 : 譚岳衡 立法會議員、交銀國際董事長

欄名 : 評論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