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過時.過節》導演曾慶宏袁澧林 笑談做冬吃盆菜滋味
俗語有謂「冬大過年」,做冬要團圓,傳統上一定將冬至留給家人飯聚。近日票房穩步上揚過千萬的電影《過時.過節》,故事正好是由8年前的一頓冬至飯開始,觸發各家庭成員的深層次矛盾,引發不少觀眾共鳴。
有趣的是電影中的菜式主角是近年冬至名物盆菜,導演曾慶宏(Eric)笑言亦喜吃盆菜,而劇中女角之一的袁澧林(Angela)說最愛吃當中的支竹、蘿蔔,最是入味好吃。
看過此電影的人都說其主題是沉重的,家庭內每個人各有性格各有看法。在混亂飯局後,飾演幼子阿陽的Edan(呂爵安)離家出走,原來也是Eric的一部分個人經歷。但他強調此片不全是他的故事,同樣是很多香港家庭過去或現在都有存在的情況,明明很在乎對方,卻就是不懂溝通。
然而不能否認的是「大時大節,一家人一齊食飯」的觀念,在現今香港家庭裏仍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用餐時間是家庭成員情感交流的時候,難怪電影中亦有不少吃飯場面。
分享家鄉菜
說到一家人吃飯,原來Eric是客家人,因此他兒時的過節味道回憶,便少不了客家炆豬肉。「我好記得以前做冬或過年時常會吃到媽媽煮的炆豬肉,有時當中又有芋頭,非常惹味。而盆菜印象中都有吃過,但都是些豬腩肉、雞肉、冬菇。」
而Angela的兒時喜慶味道則較為特別,「因我是汕尾人,其中有一款家鄉菜我都不知怎樣用潮州話講,只知是生醃魷魚,醃到顏色呈紫色,有時用來生吃,又或者剁碎豬肉同蒸。」
她續道,還對一種像客家人擂茶般的菜湯味道甚有回憶。「這是海陸豐或鶴佬家庭在農曆新年時,用來招呼親朋好友的『菜茶』,是用不同的蔬菜、魷魚、瘦肉、蝦米和花生等材料混合而成。」
其實這種隨着喜慶節日會出現的潮汕美食,也愈益少見。記者找過資料,發現還有一個有趣說法,說菜茶又叫做男丁茶,因着每年春節時,如在上年添了丁的人家,都會邀請街坊鄰里到自己家中享用菜茶。而當時的人,更會以奉客菜茶材料的豐富度,判斷該人家是否好客呢!
盆菜也分等級
坐在旁邊的紅棉中菜主廚邵德龍師傅則祖籍浙江,但在四川長大,因而精通四川、廣東、淮揚傳統菜。現今港人愛吃的盆菜口味難不到他,他說盆菜都有等級之分,最高級的是九缽,是家庭比較富裕的人吃的,用9個大碗上菜。九缽的材料有很多選擇,豐儉由人,有雞、鴨、魚丸、冬菇、蝦等,甚至可揀鮑魚、海參等名貴食材。繼而是兩杉四缽(即兩個大碟及4個大碗),兩杉等於基本盆菜的二分之一的分量,四缽可用不同材料。兩杉即有豬肉、豬皮、魷魚或蘿蔔、四缽同樣有雞、鴨、冬菇及魚丸等。
另外,盆菜也有時令之分,例如冬天以蘿蔔作底層,吸收味道和精華,夏天便會以筍蝦代替蘿蔔;夏天在最上層放的是炸門鱔,但在秋冬則以炸生蠔代替。他又說到以前圍村人多,分分鐘可以開百多圍,所以會採用一種叫「流水席」的方式上菜,每席約坐8至10人,待這席客人吃完繼續另一席。
帶出多作反思信息
他們二人驚歎飲食之道學問多多,一道盆菜的烹調亦如此花工夫,記者回應其實拍電影也是如盆菜般的花心思層層叠吧。問Angela最深刻哪個場景,她即說是與飾演嫲嫲的馮素波於老人院的那幕。
「我當時是要和馮素波剖白父親已離開人世的事實,她的入戲速度太快,一埋位已有戲,令到我也要快快入戲。」她笑謂。她又再強調毛舜筠的角色十足十自己的媽媽,令自己百感交集,亦使她回看片段時都爆喊。「真的不是講笑,因為這套電影令自己反思和家人的相處之道,常反省自己,覺得實在是成長了不少。」
至於Eric則表示雖跟家人曾有過誤會和衝突,但最後都能放下心結,盡管關係可能不像從前般完美,至少沒有負面的仇恨感覺,大家可以真誠地去解決問題。「當然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問題,我亦能夠體諒和理解,希望可以透過電影創作,帶出一個信息,就是從故事中可多作反思,嘗試在困局中找出問題癥結,彼此可以再有溝通的機會。」
﹏﹏﹏﹏﹏﹏﹏﹏﹏﹏﹏﹏﹏
Hair:Cooney Lai@hairby_cooney@ilcolpo_onlan
Makeup:Jenny Shih @Jennyshih_
Stylist: Daniel Cheung @danitorial
Venue:紅棉
圖片:黃建輝攝、電影劇照
作者、責任編輯:郭秀芳
▲ 《過時.過節》導演曾慶宏及女角之一的袁澧林,均對做冬吃盆菜,感覺溫暖。
▲ 電影中也不時有吃飯場面。
▲ 曾慶宏難忘兒時吃媽媽弄的客家炆豬肉。
▲ 袁澧林的過節家鄉菜式「菜茶」很特別。
▲ 袁澧林說最深刻是和馮素波於老人院要講出父親死訊的一幕。
▲ 紅棉的冬至鮑參海味盆菜有分鮑汁和川味兩種(各$1,788),憑戲票尾可減$100。
▲ 二人邊品嘗盆菜時,邊聽紅棉中菜主廚邵德龍師傅介紹盆菜歷史。
▲ 電影給人的啟發是修補家庭關係,溝通是關鍵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