紓將軍澳綫擠迫 須周密長遠布局

評論 2022/12/19

分享:

分享:

全港首條三合一海上高架橋--將軍澳跨灣大橋及將藍隧道近日正式通車,大橋兼具行車道、單車徑和行人路,疏導交通壓力,旋即成為打卡熱點;與此同時,運輸及物流局最新文件披露3個主要幹道項目及3個策略鐵路項目(三道三鐵)的規劃發展背景及理念,其中包括將軍澳綫南延綫、將軍澳油塘隧道,並於12月開始進行公眾諮詢。

值得注意的是,就將軍澳綫南延鐵路項目,諮詢文件提到鐵路全長約3公里,由康城站向南延,並接駁至137區的擬議地底車站;而居民最關注的過海走綫基建工程,政府僅以海底路段預期將涉及在「海床建造鐵路隧道」及進行相關「海事工程」作回應,用詞相當模糊,亦未有詳細交代海事工程方案及新填海計劃。

將軍澳綫南延綫 宜避永久填海

日出康城坐落於填海地上,新一代居民大多對日出康城及周邊環境一直抱着環保低碳社區的願景。特區新班子也一再強調,明白社會各界和市民對特區政府的管治和施政有更高期許,國家主席習近平七一重要講話中亦提出「四點希望」,包括提高治理能力,切實排解民生憂難等,政府會繼續推動運輸基建項目,拉近不同地方之間的距離,以改善市民生活環境、提升生活質素。

不過,自公布計劃在將軍澳創新園、日出康城對出填海,用作興建社區配套設施及將軍澳綫延綫以來,區內大批居民反應強烈,擔憂屋苑旁填海將帶來長期噪音、空氣質素和健康的影響。

綜合各界和不少專家的意見,政府應研究填海以外的替代方案,可採用更高規格及技術,在毋須永久填海的工程下,為新一代家庭延續他們對環保家園的嚮導員。根據鐵路工程專家分析,如興建鐵路延綫,可建造臨時圍堰配合挖掘鐵路隧道,然後透過基礎拋石(rubble mound foundation)與沉箱方式興建海底隧道,相關技術能避免永久填海,以及減低對鄰近住宅造成景觀及噪音影響。

目前各方已就延綫工程提出多個可能建造方案,分別包括:毋須永久填海的鐵路海底隧道方案和海上高架路軌方案、政府初步建議之填海方案,以及可能對向山住宅單位構成噪音及景觀影響的百勝角新增支綫方案(見表)。當局應集思廣益,以全局性和前瞻性思維認真比較,讓市民宏觀地了解不同走綫方案對環保區周邊生活群的影響。

倡研接駁港島東 環迴鐵路分流

不過,現階段而言,政府方面消息零碎,外界難以就走綫及技術進行實質評估,惟延綫工程須顧及路軌斜度和彎位標準;同時,對於填海範圍和用途均是未知數,冀相關部門耐心傾聽市民的聲音,並發布整全的規劃布局資訊,才有助達致了解市民意見之目的。

另一方面,規劃中的137新發展區,將有15萬居民入住,雖然政府計劃加建將軍澳綫南延綫,把將軍澳綫向南延伸至第137區,但第137區站僅為將軍澳綫的終點站,未有再向外接駁至其他路綫,將進一步加劇現有將軍澳綫的擠迫情況,政府必須加強交通基建及港鐵班次。

施政報告落實將軍澳137區發展5萬個住宅單位,連同早前落實的4幅綠化地(魷魚灣村、坑口影業路、百勝角、昭明苑)及安達臣大上托(西貢清水灣道附近)公營房屋發展,人口將增加20萬人,惟單靠現時的將軍澳綫,難以承擔將軍澳龐大人口發展。

城市規劃需要周密長遠的思維,從香港全盤發展來看,當局應積極考慮將軍澳綫進一步接駁港島東,形成環迴過海鐵路,以起到更加高效分流的作用,直接打通並增強港島區與將軍澳聯繫;建造工程需時,市民望政府能看見將軍澳鐵路發展的必要性及迫切性,積極考慮將軍澳及港島東接駁方案,並提供北港島綫時間表,回應原有社區及新社區居民的需要,保障其生活質素。

港鐵事故警號 提升系統勿再拖

另一方面,在交通基建問題上,原預計在2021年完工的將軍澳綫訊號系統提升工程被一拖再拖,也令市民關注。2019年因荃灣綫列車相撞事故,訊號系統提升工程被延至2026至2027年完工,而近日立法會會議文件透露,工程將再延至2028至2029年。

將軍澳綫乘客每逢繁忙時段「迫沙甸魚」,據港鐵數據,2019年油塘至鰂魚涌載客率(每平方米4人計算)達98%,但3年間已增加逾1.5萬個家庭遷入,現有將軍澳綫早已超出負荷,港鐵一再延遲工程令市民大失所望,促請港鐵加緊工程。

事實上,長期以來,每逢發生交通意外,即使只是輕微碰撞,將軍澳都會出現嚴重擠塞,居民都飽受塞車之苦。月初將軍澳綫列車又在繁忙時間發生機件故障,乘客排長龍迫爆巴士站,事故再次凸顯將軍澳居民的對外交通十分依賴港鐵,鐵路一旦故障,勢必癱瘓出港九的交通。

將軍澳區內人口於2030年預料增至70萬人,未來將軍澳綫南延至137區後,應進一步接駁港島東,形成環迴鐵路,分流將軍澳綫客流,並彌補現時康城站支綫運作的設計缺陷。

將軍澳跨灣大橋及將藍隧道近日通車,疏導將軍澳交通壓力;而從香港全盤發展來看,當局應積極考慮將軍澳綫進一步接駁港島東,形成環迴過海鐵路,以發揮更加高效分流的作用。(資料圖片)

撰文 : 方國珊 西貢區議員、專業動力召集人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