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與拉

副刊版 2022/12/22

分享:

分享:

白內障:五十二到六十八星期;焦慮症:十七至四十八星期。這是一般在醫管局被定義為穩定新症的輪候時間。最好的醫療若不及時未能算好,市民也不能受惠,而漫長輪候時間,當然是因為醫生嚴重短缺。

政府嘗試解決問題,在一年前推出新修例,讓海外畢業醫生不用考試,只需在指定醫院工作五年,便可得到執業資格。聽來吸引,但一年過後,只有六十五人申請,其中五十三人因沒有香港居民身份而被拒,最終只有十二名醫生加入醫管局工作,杯水車薪,幫不上多少。

何解一般香港醫生薪酬比英美高,仍未能吸引海外醫生回流?事實上,醫生早已預料出現如此境況。首先申請基本資格是需特別註冊委員會認可的醫學院畢業生,但第一批名單遲遲在今年四月二十七日才推出,從修例到首批名單用上半年,很難說得上是急市民所急。

第二、當中共有一百間醫學院被認可,大部分是頂級名校,包括牛津、哈佛等。要問的是,對於在高等學府畢業的高材醫生,有何誘因回流到醫管局工作?其薪酬絕非最大誘因,其他原因可包括家庭因素、研究機會、未來私人執業,甚至是北望神州的發展機會。而這些因素跟醫管局沒有任何直接關係,也不是醫管局所能提供的。海外名校畢業醫生在英美找到好工作不難,晉升和研究機會也多。任何人生決定都是Push and Pull(推與拉)的問題,留在外國沒有推力,回港醫管局工作缺乏拉力,故此計劃未見成效是意料中事。

撰文 : 莫樹錦

欄名 : 醫筆稱心

最新專欄文章 更多

2023/06/02
呷醋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