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朔爾茨的百年變局 德國大外交成色幾何?
天下大亂世界大變,不同大國研判多少相同,只是意圖截然不同。中國形容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暗指東升西降、世界多極化;俄羅斯說得更白:「西方主導世界的時代正在結束」;美國也稱「後冷戰時代已無疑告終」,意思卻是要與中俄「激烈競爭」,維護單極霸權。
在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亦有自己的論述。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同樣認為,一個時代已結束,他提倡擁抱多極世界、拒絕集團對抗,這固然比美國緊抱冷戰思維先進,但他同時有意代表歐洲向「威權」出頭。既要又要,看來不容易以簡明方式推銷,而且關乎成敗的歐洲團結基礎不穩,德國版「大外交」仍有很多疑問尚待釐清。
朔爾茨上任一年之際,在年底出版最新一期《外交》(Foreign Affairs)雙月刊撰文《全球轉捩點:如何在多極時代避免新冷戰》(The Global Zeitenwende:How to Avoid a New Cold War in a Multipolar Era),闡述外交願景。文章延續了他2月於俄烏戰爭爆發後在國會「轉捩點」(Zeitenwende)演說思路,擴展成德國如何在新時代安身立命的一套論述。
朔爾茨認為,德國必須挺身阻止俄羅斯「以力壓法」,他2月決定打破德國不向衝突地區出口武器慣例時便說,世界不再一樣,當前關鍵是實力是否可獲准凌駕法律、普京是否可將時鐘撥回19世紀。
德缺軍事實力 難當保護者
他現在進一步寫道,德國正竭力維護以聯合國憲章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因此計劃充當歐洲安全擔保人、歐盟內部搭橋人,以及運用多邊辦法解決全球問題倡導人。朔爾茨指,德國既有歷史(發動世界大戰罪惡)賦予的對抗威權和帝國主義責任,亦有冷戰下國家分裂帶來對意識形態對抗的警惕,故他認為,德國可助歐洲在不重蹈冷戰覆轍下,捍衞國際秩序。
這都有一定道理,只是未知如何實現。德國欲當歐洲安全擔保人,大概涉及兩個層面的問題,首先是能力上,德國戰後雖然保留了一定先進軍工和科研實力,但都只夠用於自身防衞和小量外銷,遠不足以取代美國成為歐洲的軍火商,遑論保護者。
尤其德國海空軍力與其大國身份不符,此時加力研發不能救近火,依賴美國貨問題則不喻自明;德國宣布採購F-35,更可能削弱德法及西班牙合研第6代戰機(隱形戰機之後下一代新概念空中武器)項目逼切性,分薄其資源。
第二個是政治層面,問題更大。負有原罪的德國重新大幅擴軍,先別理其他國家怎看,自居歐洲第一的法國就尤其不爽。德國10月撇除法國,與歐洲其他14國搞「歐洲天盾」反導倡議,令德法之間就歐洲防務繼F-35事件後,再添重大路綫矛盾。
此外,朔爾茨對俄羅斯的論述,忽略了北約在美國主導下不斷蠶食俄生存空間的一面。他又是否願意公開支持,法國總統馬克龍認為歐洲安全架構必須包括俄的主張,並忍受東歐仇俄國家的情緒化攻擊?再者,美國會同意把歐洲防務指導權讓予德國嗎?
雙重標準 難爭取第三世界
至於俄羅斯以外世界,朔爾茨應對策略更顯模糊。對於中國,他重申了不應孤立或減少合作;對於其他發展中國家,朔爾茨雖然意識到他們市場巨大、資源豐富,會在新時代扮演關鍵角色,「鼓勵他們參與並融入國際秩序就是維護多邊主義最佳辦法」,不過他同時認為,德國應加大投資「民主」發展中國家,「不是鼓吹民主對抗威權」,而是因為「共同價值有助實現共同目標」。
這態度含糊、且帶點自相矛盾的主張,相信無助德國與歐洲導航多極世界,因為這既不容易令人明白,難以推銷,而且發展中國家從來不共享西方「民不民主自不自由」視角,掛在口邊反而只會疏遠發展中國家。
近期卡塔爾風波可謂絕佳例子,卡塔爾世界盃大受德國等歐洲國家攻擊之餘,歐洲議會近日爆出高層弊案,歐洲卻非反思自身行為,而是高調將矛頭指向卡塔爾,甚至通過議案,暫停所有涉卡塔爾立法工作、禁止其代表進入議會大樓,好像歐洲人沒有正在捨近取遠,不要俄能源而搶購卡塔爾天然氣,間接加劇全球物價上升、加深窮國困境。
這種雙重標準,正是發展中國家尤其反感的,恐會成為歐洲在多極世界安身立命的障礙。即使是性小眾平權,美國亦有約一半人反對,下屆世界盃在美國舉行時,歐洲人會像對卡塔爾一樣,對美國擺款嗎?會抗議美國槍擊案不斷、種族歧視根深蒂固等侵犯人權狀況嗎?面對今次風波,卡塔爾近日不禁警告歐盟:會負面影響能源合作。
欲自成一極 須先答「憑甚麼」
旅居中國的德國網紅海雯娜(Navina Heyden)分析認為,鑑於歷史原因,德國人自小受灌輸必須和過去罪惡切割,而最簡單辦法就是大聲喊出自己是「人權維護者」,否則很易受德國社會排擠;但她直言,德國靠人權和價值觀來構建國際影響力行不通,因為這不是廣大前殖民地國家人民的歷史記憶。
說到底,德國與歐洲乘冷戰後全球化快車騰飛,盡管朔爾茨正確判斷這時代已經告終,但尚未能夠為德國和歐洲如何在多極世界保持經濟競爭力、擴大軍政話語權、自成一極提供答案。
在多極世界裏,東盟、印度憑人口和市場潛力,有望各成一極,海灣阿拉伯國家憑豐富能源和財富,也有力成一極;然而歐洲卻陷入產業被掏空、網絡科技落後困局,要成為一極,必先確立自身定位與優勢,回答「憑甚麼」的問題,空談自己不同中俄也不同美國、道德標準比誰都更高,並於事無補。可惜朔爾茨政府以至整個歐盟內部分歧重重,令歐洲尋回自我的歷史任務更為艱鉅。
中國助歐一把 趨利避害實現共贏
對中國來說,歐洲是重要的大國平衡戰略夥伴,歐洲墮後不利多極世界發展,也不符合中國利益。讓歐企在華享有公平競爭環境,是朔爾茨核心訴求,他認為中國至今在這方面做得不夠;中國若在歐洲困難時刻助其一把,順着朔爾茨的方向推進,相信有助趨利避害,實現共贏。
中國亦要留意歐洲人的思考方式,中國習慣從全球戰略角度,從上而下考慮中歐關係,看到雙方沒有天然衝突,是夥伴並非對手;惟歐洲喜歡自下而上看問題,易受個別範疇影響整體觀感,中國加強團結其他發展中國家之餘,亦需和歐洲找到磨合辦法,求同存異,共同維護多極世界。
▲ 歐洲欲在往後多極世界裏自成一極,必先確立自身定位與優勢,惟德國朔爾茨政府以至整個歐盟內部分歧重重,令歐洲尋回自我的歷史任務更為艱鉅。(法新社資料圖片)
撰文 : 連兆鋒
欄名 : 中外廣角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