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風險循環加速 2023危局怎解?

評論 2023/01/03

分享:

分享:

2020百年一遇疫情爆發,人類倉促應戰新冠病毒;2021世界艱難緩慢適應,以為捱過兩年苦盡甘來,誰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22炮火染紅東歐天空,戰區腥風血雨朝不保夕,戰區以外難逃饑寒交迫……

2023到來,多地在久違了的無防疫限制下歡慶,一紓壓抑,但見證過2020年代前3年歷史,或許你已經學會不應對新年抱太大期望。的確,2023未有好開局,氣候、能源、通脹、加息、地緣、戰爭等環環相扣全球風險,跨年之際揮之不去,繼續發展下去,更恐形成惡性循環。

幸而,中國終於也放開了嚴格管控,正在邁向全面復常,有望為世界注入一些急需的穩定劑;當然,在此之前,還是有不少挑戰需要克服。

氣候惡化 能源危機更加凸出

寒冬不但是古人一年中最難過的時刻,對現代人其實亦然。極端天氣愈演愈烈,揭露現代文明仍十分脆弱,北極寒流南侵遠至墨西哥,北美聖誕遭受(又一次)史無前例冷鋒,美加大地陷於雪域,美國蒙大拿州(Montana)降至零下40度、伊利湖(Lake Erie)安大略一側房屋化為厚厚冰雕、水牛城懇求市民留在家中,不少外出者則凍死車內。

狂風暴雪亦再次暴露能源系統單薄。天然氣井冰封、運輸管道凍僵,美國天然氣產量聖誕節前突然急降一成,24州逾100萬戶停電;一些地區即使不久就恢復供電,民眾仍須節省用電,避免使用大型電器。

北美在2021年初已經歷一次極端冰雪暴,今次傷亡損失更大,也難再說甚麼多少年一遇,只能反映氣候危機正在加劇,惡化速度可能還在加快;這次天災還在歐美能源緊張背景下降臨,聖誕不快樂,並對打算依賴美國天然氣的歐洲人敲響警鐘。

說到歐洲,老天爺近日對他們仁慈一些,給了個相對暖的聖誕新年,冬天能源危機的最壞情況未有出現;只是冬天尚未過去之餘,歐洲人也未避過電價高企、百物騰貴衝擊,正在忍受數十年來最大幅度生活成本上升、質素下跌苦果,而2023年才是他們真正需要學會在沒有俄羅斯能源下過活的第一年,大家知道未來只會冬天更冷、夏天更熱。

通脹息口高企 債務壓力仍大

歐洲工人難以餬口,紛紛要求加薪,多國鐵路和航空業都在節日期間罷工,民眾旅行計劃落空;其中英國工潮尤其激烈,運輸業以外,護士、教師、郵差、救護員、口岸關員、教車師傅等行業都在罷工,有的甚至已持續數月,社會不斷出現局部癱瘓。

英國去年11月通脹雖然略為回落,但仍處雙位數,而第三季經濟開始陷入萎縮,按季跌0.3%,為七國集團內最差。1979年「不滿的冬天」一幕正在重演,這次執政黨卻是保守黨,首相辛偉誠更靠執前任卓慧思死雞上台,缺民意授權,他擺出當年戴卓爾強硬對付工會的架勢,又會否成功?英國政局會否在2023年爆發新危機,值得關注。

類似麻煩同樣在美國出現。鐵路(美國客運鐵路非常落後,但貨運鐵路發達,是運輸和經濟支柱)工人原計劃年底罷工,惟宣稱「以工人為中心」的拜登政府,12月初卻以立法形式阻止鐵路工潮,暫時讓美國經濟避過一枚子彈。

俄烏鏖戰 美續與華脫鈎斷鏈

可是也正如英國,美國通脹仍在高位橫行,經濟風險持續升溫,聯儲局12月大肆放鷹,預示即使加息幅度放緩,息口高峰亦會比原先預期的更高、為時更長,2023年不會減息。換句話說,經濟軟着陸難度愈來愈高,機會愈來愈小,也意味環球金融市場2023年出現債務危機風險正在擴大;美國10年期債息去年已升1.5倍至3.8厘水平,徘徊十多年高位。

歐美收緊貨幣政策,也無助化解地緣緊張,紓緩造成當前通脹的供給面問題。俄烏戰爭進入長期互相耗損、但欠缺明確戰略的階段,俄軍利用遠程武器轟炸烏克蘭基建,卻無法化為戰場成果;烏克蘭以無人機突襲俄境內目標,也是象徵意義居多。這場代理人戰爭,只會在背後水源乾枯下結束,而美國聖誕前額外援烏450億美元,說明戰爭2023年要打下去,升級風險雖小,也不能忽視。

中美關係最近略為緩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準備新年訪華,惟中美結構矛盾沒有改變,關係難以實質改善;中美元首G20會面後,兩國正面衝突機會有所降低,但美國仍會繼續利用盟友推動供應鏈去中國化。這種意圖在芯片領域已表露無遺,在新能源汽車方面還不惜一同排擠盟友,美方新年不排除會在光伏、社交程式,以至大飛機等其他範疇再有動作。

可以說,在2023年,能源、通脹、加息、俄烏、中美等風險,也許會在一定程度上降溫,不再那麼刺眼,甚至不再霸佔頭條,但問題都沒有解決,陰霾濃厚依然,並會繼續阻礙應對環球危機所需要的國際合作。而若然其中部分風險惡化,均會產生通盤影響,加速惡性循環;氣候更是一個人力範圍以外的狂野因素。

復常遇挑戰 華擴開放振信心

令人欣慰的是,2023年到來之際,中國內地經過3年嚴格控疫,終在病毒毒性變弱下放開管制,全力聚焦復甦經濟。假如病毒變異不再為人類製造「驚喜」,中國新一年可望經濟增速回升、消費和製造業反彈、房地產回穩;當然,多大程度還要視乎社會走出調整防疫陣痛期步伐會有多快、多穩,尤其內地城鄉地域差異大,增加了疫情走向變數。

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2023年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大,提振信心、擴消費促投資是工作重點。的確,消費在2021年貢獻了中國65.4%的GDP增長,但這個比例在2022年前3季降至41.3%,並連帶拖累製造業。要提信心穩增長,內地則需要盡快完善病毒保護屏障,讓疫情平穩過峰,使民眾盡快全面正常生活,推動餐飲、旅遊等行業。

對外方面,面對美國大搞脫鈎斷鏈,中國反而更應擴大開放,在國際上與美國形成對比。中國是美國及其盟友主要貿易夥伴,如何在排除中國下日子如常,本身就是美國無法向各國交代的問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亦表明,2023年要擴大市場准入、落實外企國民待遇。中國需要增加自信,明白在華經營多年外企的成績,就是中國經濟成績一部分,也是中國加強與世界聯繫、反對集團對抗霸權思維的精銳武器。

要提信心穩增長,內地需要盡快完善病毒保護屏障,讓疫情平穩過峰,使民眾盡快全面正常生活。(中央社資料圖片)

撰文 : 連兆鋒

欄名 : 中外廣角鏡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