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克服經濟結構弱點 發展北都不容緩
2022年是「灰犀牛」頻出的一年,疫情、美國加息、中美博弈加劇等因素,對香港經濟造成嚴重衝擊,香港2022年的經濟增長也從年初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預測的2%至3.5%,跌至去年11月預測的收縮3.2%,下跌幅度相當驚人。
港去年經濟表現差 遜中美
反觀與香港經濟聯繫較緊密的內地及美國之經濟表現,中國內地2022年預計經濟增長3%左右,雖也低於年初訂定約5.5%的增長目標,但跌幅不算太大;至於美國,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去年10月的預測,美國2022年的經濟增長為1.6%,同樣低於年初預測,但兩者均好於香港。展望2023年,市場主流傾向認為,中國內地經濟將有較強勁增長,普遍預測經濟增速接近或高於5%;美國的經濟增長則較為疲弱,市場普遍預測約在衰退和1%增長之間。
將2022年香港的經濟表現,與內地和美國的經濟表現放在一起對比,可以看到香港是其中表現最差的,這個遠低於預期的實際經濟表現,凸顯了香港現在面臨的結構性弱點。
市場很多評論香港經濟表現未如預期的意見認為,去年香港經濟主要是受未能與內地通關影響,只要恢復與內地通關,香港經濟就可以快速恢復。這個意見當然有一定道理,不過未能與內地通關的背後,成因其實並不簡單。
防疫思想不清晰 陷兩難
大致而言,香港未能與內地通關的表面原因,是防疫標準未能與內地接軌,由於香港防疫措施較內地寬鬆,內地擔心病毒傳染而不願與香港通關;而其深層原因,其實是因為香港的防疫思想始終不夠清晰。
從社會主流的角度看,由於長期受西方影響,香港主流可能傾向學習西方的「半躺平」抗疫模式,可是作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又受中央政府將人民生命安全置於首位的大原則約束,不允許搞西方任由病毒淘汰老弱的一套。於是,防疫政策就變成兩頭不到岸,既不如內地嚴謹,也不如西方寬鬆,搞成了西方的人進不來,因為防疫措施較西方嚴;內地通關也通不了,因為防控措施較內地寬鬆,陷入被動局面。對比的例子可以看澳門,因為抗疫指導思想清晰,防疫措施與內地接軌,因此很早就與內地恢復通關。
香港在疫情防控上出現的兩難,正正折射出香港在新形勢下定位轉變的困難。回歸後曾經有相當長一段時間,美西方對中國的策略以接觸合作為主、遏制為輔,彼時香港可以利用對美西方較為熟悉的優勢,既享受內地開放的好處,又享受外資積極來港的好處;不過,隨着美國對中國的博弈策略改為以遏制為主、合作為輔,美西方開始取消香港的特殊地位,將香港變為中美博弈的前綫,香港受到的惡意打壓明顯增加。
經濟兩頭不到岸 拖累增長
面對美西方惡意打壓明顯增加的新形勢,香港面臨着新形勢下如何定位的問題。想繼續吃兩家茶禮明顯行不通了,美西方現在不僅是不給茶禮,還想把以前給的也拿回去,例如引導資金棄港向美等,所以繼續以往跟隨美西方發展的路綫已不可行;另一方面,由於過去的舊思想影響,很多人可能還在希望香港可以回到從前那種左右逢源的狀態,因此對與內地加快融合又顧慮重重,於是就像疫情防控中兩頭不到岸的情況一樣,經濟上香港同樣存在兩頭不到岸的情況。2022年香港經濟增速既低於內地、又低於美國,恐怕就是這種經濟上兩頭不到岸狀況的具體表現。
2022年香港經濟發展中最讓人意外的,要算出口的大幅下跌,本港出口自5月開始按年持續下跌,而且愈跌愈狠,11月出口下跌24.1%,遠超市場預期的下跌16.2%,創逾68年的最大跌幅。由於香港的進出口主要與對內地的轉口有關,如果內地進出口保持大致同比例下跌,那就說明香港的出口不景氣,主要受環球市場不景氣的影響,不是本身問題。
但是,內地11月的出口按年僅下跌8.9%、進口僅下跌10.6%,下跌幅度不足香港出口跌幅的一半,所以用內地或全球經濟放緩的理由,無法很好解釋香港出口的大幅下跌;那麼,香港11月出口的大跌,又是否單一月份的偶然情況呢?從今年的逐月表現看,顯然也不是,因為內地進出口是從10月才開始小幅負增長,而香港的出口已經連續跌了7個月。
還有一種意見認為,香港的進出口表現較差,是受不能與內地通關影響,只要恢復通關、跨境貨物可以自由流動,進出口就可以快速恢復;但是,2021年香港也沒有與內地通關,不過當年香港的進出口增長就與內地接近,2021年香港進口按年增長24.3%、出口增長26.3%,與內地的出口增長29.9%(美元計)、進口增長30.1%(美元計)相比,基本同步。
倘內地轉口業務減 恐挫就業
如果香港的進出口大跌,與通關和經濟放緩等外部因素相關性不太高的話,還可能有一個對香港較為不利的假說,就是在疫情影響下,部分內地的進出口可能形成了新的路徑,不再需要利用香港作轉口,對香港的進出口行業構成長期的不利影響。
按照特區政府統計,香港的4大支柱行業裏,貿易和物流是香港最重要的行業,2021年貢獻了香港GDP的23.7%、僱用了超過60萬僱員,佔總就業人口的16.5%;與之關聯度較高的專業及工商支援服務行業,則貢獻了香港GDP的11.4%,僱用了佔總就業人口15.5%的僱員。一旦對貿易影響最大的內地轉口業務長遠減少,必將導致貿易及物流行業以及相關的工商支援行業不景氣,以及僱用員工下降,對香港的經濟和就業都將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快速融入國家發展 免邊緣化
香港可能面對的最不利前景是,一方面被美西方打壓,令傳統熟悉西方的優勢基本消失;一方面又無法迅速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拖延中被內地形成新的發展路徑替代,如此香港就會被逐步邊緣化,喪失發展的大好機遇。
面對可能的不利局面,香港只有下定決心,快速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大灣區產業鏈中佔據一個重要位置,才能重拾發展動力;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關鍵步驟,就是迅速發展北部都會區,通過加強北都與大灣區人財物的交流,逐步實現與大灣區的融合。從這個意義上講,發展北部都會區刻不容緩。
▲ 面對可能的不利局面,香港須快速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重拾發展動力,而關鍵則是迅速發展北部都會區,逐步實現與大灣區的融合。(資料圖片)
撰文 : 楊玉川 華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行政總裁、香港金融管理學院客座教授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