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耆英好聲音
副刊版
2023/01/06
繼《星夢傳奇》後,無綫電視再推出《中年好聲音》,參加者眾,並有不少高水準甚至超水準表現,節目大獲好評。而今天在診所便上演一場「耆英好聲音」。
七十多歲婆婆踏着輕盈步伐,還未坐下便開心說道:「醫生,我唱首歌俾你聽?」多年行醫從未有此奇遇,正想禮貌地說句不要客氣時,婆婆早已開腔來個《月亮代表我的心》。醫生不敢打擾婆婆雅興,幸得其同行兒子識相地說句:「阿媽,你還是先看病吧!」要不是這走音月亮便可能維持好幾分鐘了。
唱歌是高等哺乳類動物表達情緒的方法,除人類外,也相信海豚和鯨魚有此能力,不論是憂傷還是喜樂,人類很容易以歌聲表達,不同文化、不同言語、不同民族,也能以歌聲共享這許情緒,即使非洲土著的歡樂歌聲,也能輕易讓遠在他方的中國人感受到歡樂。
原則上,能說話的人都有唱歌能力,但絕不是人人都能唱得好聽,醫生絕對屬此類別,為參加朋友karaoke晚宴,總要預備一兩首「飲歌」,但不論如何努力,再加上找老師指點,不好聽就是不好聽,要別人聽自己也不覺好聽的歌曲,深感歉意。
歌唱普及化是好事,此乃人類天賦本能,但表演普及化又是另一回事,因只有部分人有此天份。
醫生那首《成都》(趙雷主唱)還是留待沖涼時對自己唱吧!
撰文 : 莫樹錦
欄名 : 醫筆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