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陽過之後
既然沒有足信的感染數據,就只能憑個人觀察,看看身邊及社交朋友圈中,究竟曾中招的人有多少,以評估感染率。粗略估計,已達七至八成,許多人的辦公室是全員中招迫得停工。現在這一波,北京、上海的普遍得病和好轉過程大致相若:先喉嚨痛、發燒,燒兩天後測抗原才會出現雙綫。連續幾天,不斷臥床休息,出汗、多喝水,吃藥反而非重點(我只吃過兩顆),一般再過一兩天會退燒好轉。病情較嚴重影響行動及神志時期,大約為一星期,之後轉陰。才可正式歸類為「陽過」或「陽康」,期望不要「王重陽」。
不過問題是好多人都回應,說後遺症比想像中嚴重。各種味覺嗅覺功能暫消退,較嚴重的出現眩暈,就是像暈船浪,平衡力不好,閉眼後會噁心想吐。更普遍當然是沒以前那麼有力氣,像走在高海拔地區,一切得調慢節奏。
因為陽過的人愈來愈多,大家想着,既然都陽過了,該有免疫了,新年元旦幾天下來,市面上人流算是回來。復元得最快是餐飲,不少餐廳咖啡室都滿座。大型商場算有人氣,但問一下生意,店員都說還差大截。
電影院重開,本來的救市大片《阿凡達2》沒想像中那麼高票房,只能算是一次吊命劑,否則未捱到年底又要關一批戲院。現在院綫人只能再耐心等農曆新年檔期,因為有《流浪地球2》壓陣,希望能有第一集五十多億元的表現。
走在看來是疫後的大街(但其實疫情遠未過去,只算是真開始),最觸目是轉角的被棄置丟空的核酸亭,它們曾經是這片地上每天那麼重要的一部分,幾億人每天圍住它來轉,沒有它不行。但轉眼間,它差不多沒有了任何存在必要。
撰文 : 李照興
欄名 : 中國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