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得揀有承擔 青年成長之道

評論 2023/01/09

分享:

分享:

本屆特區政府早前發表「青年發展藍圖」,為回應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在七一重要講話和二十大報告中所強調的「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興,則香港興」、「青年發展,則香港發展」、「青年有未來,則香港有未來」,藍圖透過4個篇章,包括「探索篇」、「希望篇」、「自強篇」及「建設篇」,因應青年的成長歷程,提供超過160項具體行動及措施。

姑勿論大眾對藍圖的反應,與其原地踏步,倒不如嘗試向前做點事,對於政府積極回應習近平對年輕人的重視,都是值得肯定和欣慰的;至於藍圖能否有效針對年輕人的需要而設,則有待觀察。在以往的經驗,特區政府的執行措施和政策能力,都容易為人所詬病,或許李家超政府團隊可能突破重圍。

其實我們的年輕人不是不講理由,盲目要求他人滿足自己的期望。這幾年的香港移民潮,有年輕人移民他鄉,並不一定是因為他方比香港優越,而是認為他方「有得揀」。教育制度「有得揀」,學習不再需要只遵循一道軌迹,從此可以脫離從小學開始要去的興趣班或補習班,老師量度學生的價值,可以不再是學業成績,同儕間可以不再是用學校的「banding」評價友情和相交的深厚程度;家庭生活「有得揀」,在香港辛辛苦苦賺到的錢只為供樓,沒有太多的生活空間,更遑論生活素質的追求,而遠走他方後,發現原來有限的資金,還是有很多的選擇。

當然,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學習承擔每一個選擇帶來的福禍。一個反修例的更生年輕人表示,他們認同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只是盼望香港可以像從前一樣選舉制度「有得揀」,前途「有得揀」,因此政府除了鼓勵年輕人放眼於大灣區,其實可以同樣邀請他們放眼世界,大灣區是眾多選擇的其中一個選擇。

勿怪責躺平 宜檢討上流障礙

年輕人的個性就是愛冒險,尤其是聰敏的年輕人,更愛跳出框框。容讓他們「有得揀」,背藏了一份尊重和信任,亦背負一份承擔,尊重和信任他們的選擇,也要求他們在「有得揀」下學習「有承擔」。這也是對當權者的一個提醒,需要認真的急市民所急,而不是矇混過關;同時,這亦正是藍圖中「建設篇」的祈盼,要強化青年的主人翁意識,要做主人翁,「有得揀」和「有承擔」是重中之重。

青春是一個充滿熱忱和冒險的階段,不愛默守成規,不愛說教式的指導;然而,可能成年人會質疑,現今年輕人喜歡「躺平」,一點也不像上述所形容。他們選擇「躺平」,只是因為他們認為,付出多少都得不到回報,這是一個無奈的表現。因此,與其責怪他們「躺平」或懶惰,或許更需要確切檢討現今社會向上流動的結構性障礙,正所謂「有頭髮邊個想做癩痢」!

再者,年輕人猶如一棵「幼苗」,從小就應向他們灌溉一份希望感,增強他們認識自己的獨特性,認同他們於不同範疇的才華和強項,並給予空間和機會,讓他們發揮所長;既是一棵「幼苗」,要令年輕人茁壯成長,「土壤」自然是另一個重要因素。

減工時增收入 促進家庭關係

要培養年輕人的正向思維,家庭觀念就非單靠直入式的灌輸就可以了;要有良好的家庭關係,需要家庭友善工作環境,應切實減少過長工作時數,提升收入,否則家長根本無閒回家,莫說要建立親子關係,可能連同枱吃飯的機會也欠奉。無論是員工的心態,還是工作量過多,加班工作的受害人往往是其子女,在家長教育中,家長的精神健康都是直接影響下一代的。

除了家庭的系統,學校的系統也非常重要,政府是要用力改變現時考試成績為首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針,加強老師的培訓,先讓老師有正向的思維,用心教導學生,有良好的精神健康,否則幼苗還是會在沒有足夠養料下掙扎求存。

加力度吸專才 增青年留港動力

社會是一環緊扣一環,本地面對人口老化,政府現在想用不同的方法搶人才,以填補人口發展的缺口;然而,近年年輕移民人數增加,本地經濟和社會發展均受到直接影響,既然政府不遺餘力地投放資源吸引專才,何不同樣地用同一力度,給予本地年輕人留港發展的動力?確實期待青年發展藍圖能締造機遇,讓本地年輕人可以參與本地和國家的發展。

要栽培一代尚未茁壯的年輕人,社會各階層都要付出一點努力,不能袖手旁觀、隔岸觀火,讓我們成為一個有養份的土壤,幼苗才能在有盼望、有機遇、「有得揀」的環境茁壯成長,成為一棵「有承擔」的大樹。

作者認為,社會需共建有養份的土壤,才能讓本港青年茁壯成長。(資料圖片)

撰文 : 張鳳儀 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培訓顧問
葉兆輝 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