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鼠蹊疼痛

副刊版 2023/01/11

分享:

分享:

青少年參加運動訓練,受傷多以下肢為主,常見如足踝扭傷、足跟拉傷等,亦有不少出現鼠蹊部痛。

反觀中年銀髮族的運動創傷,較平均見於全身,年長者運動痛症病理,多見退化舊患復添新傷。

鼠蹊部位疼痛年輕患者或羞於啓齒,患處即使不了了之,持續運動,若干年成年後有機會發展為股骨髖臼撞擊綜合症(FAI),或更甚老年時的髖關節退化症。

鼠蹊位置泛指大腿與腹部連接腹位置,範圍亦包括下腹較低的恥骨位置,及大腿內側上端部位。疼痛原因可包括骨骼肌肉或非骨骼因由,非骨骼肌肉原因涉獵廣泛內科,可包括尿道炎、前列腺炎、婦科、腸道病患或腫瘤科等問題,這些並不會在本文闡述。

對於骨骼肌肉原因,眾說紛紜,故多國醫學代表嘗試研討達致一致理解。據2015年多哈共識報告所指,鼠蹊骨骼肌肉疼痛應歸納為5方面:髖關節內收肌疼痛、腹股溝痛、恥骨聯合處疼痛、髂腰肌痛及髖關節疼痛。

要分辨以上痛因,西醫臨床參考髖關節各方向活動幅度及疼痛情況、觸痛位置,並參考受傷機制及年齡因素,更甚者配合超聲波或磁力共振成像,協助診斷骨骼肌肉痛源。

對於長期高強度跑跳訓練的運動員來說,由於持續髖關節大幅度活動或跳躍壓力,更要留意髖關節FAI疼痛可能性。研究發現,FAI患者髖關節球窩邊緣,與股骨頸每於大幅度活動時碰撞,其狀況可由於球窩覆蓋範圍過大過深,或股骨頸過粗過大,或兩者同時出現,加劇髖部活動時關節邊緣碰撞。

正如前述,臨床診斷可參考動作測試,如髖屈內收內旋(FADIR),可發現活動受限及疼痛,X光可顯示髖球窩邊緣形狀變異,或MRI影像顯示局部炎症水腫。

圖片摘錄自BMJ(2015)醫學文獻。

撰文 : 盧文健 物理治療師、註冊中醫師

欄名 : 理療感悟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