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通關變現實 復常路漫漫
一關通而萬物甦,自周日(8日)通關以來,香港社會洋溢着一種喜悅的氣氛,對於大多數居民來說,不僅闊別3年的親人終於團聚,凋敝3年的消費市場也燃起重振的希望。3年了,香港終於打通了七筋八脈,這是香港2023年收到最好的新年禮物。
通關是香港復常的重要標誌,可喜可賀!但也要看到,關已通而路漫漫,香港仍須在復常之路上艱難前行,絲毫不可鬆勁。
未見內地客潮 消費復甦需時
據香港入境處統計,通關首日有約4.5萬人次經陸路口岸出入境,其中「北上客」超過3.3萬人次、「南下客」約1.2萬人次;隨後兩日(9日及10日)的情形與首日相近,「北上客」遠多於「南下客」。
這種情形與事先的預計有偏差,一些預備好迎接內地遊客的商家,難免有一絲失落感;但細細想來,出現這樣的情形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其一,內地放寬防疫管制以來,許多地方正在經歷感染高峰,即使感染「走在前面」的北京、四川、廣東等地,「陽過」之人尚未「陽康」,身體完全恢復尚待時日,大多數人還沒有心思出遊;其二,再過十幾天就是農曆春節,中國人歷來重視這個團圓日,由於疫情下的嚴格管控,許多人已3年沒有回家過年,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回家過年」才是首選,「港澳遊」只有暫且擱置。
吸引高端客 須打造消費新亮點
2018年,來港的內地遊客為5,104萬人次,2021年下滑至6.6萬人次,可謂「冰火兩重天」;而從現在的情形看,內地來港人次暴增的可能性並不大,內地遊客的「報復性消費」短期內不可能到來,消費市場復甦還需要一段時間。
「回家團圓」是一種團圓,一家人「出行團圓」也是一種團圓。隨着內地民眾富裕起來,疫情前就有愈來愈多的城市家庭選擇「出行團圓」,彼時物美價廉、氣候溫暖、旅遊資源豐富的東南亞成為首選之地;時至今年,從網上預訂的信息來看,到東南亞的中國內地遊客暴增,說明消費潛力還是有的,關鍵看哪裏最具吸引力。
香港最大的吸引力,莫過於「購物天堂」。過往內地人喜歡到香港購物,主要看重兩點:一是由於實行免稅政策,香港的名牌商品價格低於內地;二是香港相對較少假冒偽劣產品,盡可放心購物。但3年過去了,世界在變,中國也在變,內地人選擇購物的地方愈來愈多,內地的市場監管亦愈來愈嚴,假冒偽劣產品已無存身之地,香港過往的這些優勢,對內地客還有多少吸引力呢?這個問題值得本港商家仔細研究。
乘通關之機 加快建設大灣區
再看旅遊業,香港的旅遊資源不如新、馬、泰;那麼,我們能不能在提升旅遊體驗上多做文章呢?除了購物,香港還有甚麼能夠打動內地遊客、特別是高端遊客呢?我們的思維不能停留在2019年以前,過去那種口岸附近「水客」掃貨、商場裏擁擠不堪的情形,固然人氣滿滿,但「含金量」到底有多少呢?通關之後吸引內地遊客,絕非簡單複製過往的模式,而是要打造更多消費亮點。
疫情期間,政府推出的消費券起到了一箭雙雕的作用,既解民困,又拉動本地消費,功不可沒!但那畢竟是權宜之計,通關後情況變了,需要以新思維、大視野、大格局謀劃發展。
「新四中心」建設須「慢進」轉「快跑」
謀劃了很多年的粵港澳大灣區,因為疫情阻隔,香港與廣東方面的對接進展不大;通關之後,大顯身手的時機到了!重中之重是體制與機制的重塑,讓大灣區成為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的區域。中央已經把前海定位為一塊「試驗田」,無論是經濟體制、科技體制,還是社會管理體制,都有巨大的創新空間,香港應把這塊「生地」造成「熟地」,讓中央看到希望,才有可能贏得中央下一步更大的支持。
香港的「新四中心」如何打造?這也是一個重點課題。過去由於「內外不通」,許多設想還停留在紙上談兵,去年11月3日在港舉辦的國際金融峰會,標誌着香港與世界的聯通恢復了;今年1月8日通關,則標誌着香港與內地的聯通恢復了,香港作為連接器、聯絡人、集散地的角色再次亮相,「新四中心」建設應從「慢進」轉為「快跑」。
疫情3年,世界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世界各大經濟體為推動經濟復甦,普遍採取了刺激經濟的「短期療法」,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這給未來經濟發展埋下了隱患。另外,自2018年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挑起中美貿易戰以來,中美之間的對抗至今沒有減弱的迹象,美國對中國高科技實行封鎖,甚至繼續鼓譟與中國經濟「脫鈎」,都將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繼續。
香港是一個外向型經濟體,不僅中美之間的轉口貿易在香港貿易總額中佔比較大,而且中美作為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長期碰撞與摩擦必然給香港經濟重振造成負面影響;與此同時,西方發達國家基於意識形態的偏見,不同程度地受到美國擺布,一個個或明或暗的「遏華聯盟」對中國施壓,也不利於香港重振經濟。
做大發展空間 應對外圍風險
還應看到,歷時近一年的俄烏戰爭,加劇了世界的分裂,多極化、全球化受到嚴重挑戰,一些國家被迫選邊站隊,「新冷戰」的陰霾籠罩在我們頭上。當一些國家不按照經濟規律出牌,而是按照政治規律出牌的時候;不是遵循市場原則辦事,而是遵循意識形態辦事的時候,香港與有關國家做生意就會變得艱難,這種不確定性是確實存在的。
未來,香港不僅要追回「失去的3年」,還要防止來自外部的擠壓,應該做好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思想準備,努力把自己的發展空間做大。
與內地通關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但仍要看到,香港疫情仍未大幅好轉。根據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連日來本港新增個案還是每日破萬;Omicron變異病毒株BA.4/BA.5亞系的比例約為49.56%,日前更首次發現最具傳染性的新變異分支XBB.1.5毒株輸入病例。
從整體趨勢看,疫情對香港的影響會愈來愈小,新冠病毒已演變為「風土病」,但這並不意味着在「一路向好」的過程中不會出現反覆。疫情對香港經濟重振的制約,仍然是一個不得不考慮的不利因素。
通關,無疑給香港注入了信心和力量、融進了期待與希望,但這僅僅是香港走出低谷的第一步!前路漫漫,風險相伴,香港須未雨綢繆,走好走穩每一步。
▲ 通關是香港復常的重要標誌,但這僅是走出低谷的第一步,香港仍須在復常之路上艱難前行。(資料圖片)
撰文 : 屠海鳴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