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文章
制定納才良方 疫後復甦關鍵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上月發表《2022年世界人才排名》報告(IMD World Talent Ranking 2022,WTR),對全球63個經濟體在吸引人才和人才儲備方面進行排名,並指出全球主要經濟體正在重新評估培養國內和吸納國際人才,以彌補新冠疫情下實施旅遊限制和封控政策引致人才的損失。
世界人才排名 歐洲整體領先
事實上,全球主要經濟體在受到疫情蹂躪後,紛紛寄望重建經濟活力,並冀望科技與創新能夠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發掘出新增長點的引擎。誠然,實現這個政策目標,必須依靠熟練勞動力和人才作支撑,因此各國都在「爭奪」人才;如何培育和吸引人才,無可否認是「後疫情時代」各國恢復經濟發展的重要政策部署。
《2022年世界人才排名》報告指出,在其調研的63個主要經濟體中,瑞士人才競爭力連續6年排名第一,隨後排名的其餘十強經濟體,分別為瑞典、冰島、挪威、丹麥、芬蘭、盧森堡、奧地利、荷蘭和德國;至於亞洲地區,新加坡位列前茅(世界排名第12位),香港排第在新加坡之後(世界排名第14位),較2021年下降了3位。
改善教育體系 增「人才準備度」
未進一步分析前,首先扼要闡釋洛桑管理學院對各經濟體排名的評估。IMD按照3大類、31個分類項目進行,3大類分別為「投資與發展人才」(Investment & Development)、「吸引力和留住人才」(Appeal)、「人才準備度」(Readiness)。「投資與發展人才」考慮致力培養本土人才所投入的國內資源;「吸引力和留住人才」評估相關經濟體在國際和國內市場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能力;「人才準備度」對人才庫中可用技能和能力的質量進行量化(包括考量教育體系方面因素)。
3大類的31分項評估內容,既包含數據,也結合對高管調查的回覆,據此對全球63個經濟體進行調研,以評估這些國家或地區透過勞動力人才,為企業和整個經濟創造長期價值的成熟度。
據報告的分析,瑞士在整體方面排名全球第一,「投資與發展人才」及「吸引力和留住人才」兩大因素俱排名第一,不過在「人才準備度」方面則屈居第二,排在新加坡之後。雖然瑞士在培育人才方面,是最早實行「現代學徒制」的經濟體,學員直接向企業申請帶薪的學徒工職位,但報告認為,其教育質量仍有改善空間,包括提高師生比例、女性勞動力在總勞動力的比例、科學學科畢業生的比例等。
重生活質量 經濟可持續發展
很顯然,除了教育體系決定人才庫的質量外,生活質量以及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無疑也是人才是否流入的重要考慮因素。
值得指出的是,研究人員發現,沙特阿拉伯自2021年以來,在人才排名榜上升了8位(世界排名第30位),是63個研究對象中,於2019年至2022年間對人才吸引力提高得最多的經濟體,原因是生活成本下降、生活質量提高,以及該國雄心勃勃的投資計劃所致。換言之,生活質量,包括綠色環境和生活費用負擔,以至經濟可持續發展前景,都是人才落戶何處的考慮因素。
因此報告強調,除了教育體系決定人才庫的質量外,更重要是生活質量,以及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事實上,在人才全球化的今天,也在「後疫情時期」,人才競爭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勞動力的積極性水平,而積極性水平則取決於薪酬、生活質量和組織對經濟發展的領導等因素,因此制定有效的吸納人才政策,必須是全面的計劃。
住屋負擔重 削港吸才能力
走筆至此,不妨扼要檢視一下香港的人才排名。香港在2022年的全球整體排名中,由2021年的第11位,下降了3位至第14位,其中「投資與發展人才」排名第13位(2021年排名第14位);「吸引力和留住人才」排名第32位(2021年排名第26位);「人才準備度」由2021年的排名第一,下跌兩位至排名第三,落於新加坡和瑞士之後。
香港排名下降最主要的因素,是在「吸引力和留住人才」因素方面急跌。究竟香港在人才競爭上不利之處在甚麼地方?在「吸引力和留住人才」下「生活成本指數」(cost-of-living index,包含住屋等生活成本)分項中,香港在63個經濟體中排名第60位,換言之,生活成本高、住屋費用負擔重等,有很大的改善需要。
在「人才準備度」下「勞動力增長」(labor force growth)的分項中,香港在63個經濟體中排名第56位,不過值得強調的是,在「人才準備度」整體方面,香港過去4年一直處於前列位置,於2019年排名第4、2020年排名第二、2021年排名第一,雖然2022年位置稍降,但仍位列全球第三;在「人才準備度」下的「科學學科畢業生」(graduates in sciences)分項--科學學科包含信息和通訊技術(ICT)、工程、數學及自然科學,這個分項香港全球排名第一,比新加坡(排名第三)及瑞士(排名第28)為高,反映香港在培育科學學科人才上,一直做得比較好。這個人才庫中的優勢,相信可以成為香港推動發展科技創新中心的一股重要基礎力量。
科學畢業生比例高 助推科創中心
目前,特區政府正全力推動吸引人才落戶香港的政策,包括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人才服務窗口」綫上平台等;另一方面,擬於今年1月起取消「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年度配額,冀未來3年每年吸引3.5萬人來港工作不少於12個月。這些都是及時之舉,推行不可延宕;事實上,目前全世界都在「搶人才」,原因很簡單,因為沒有人才的投入和支持,經濟持續增長和科技創新都無從談起。
報告從區域的角度指出,西歐在「投資與發展人才」、「吸引力和留住人才」和「人才準備度」3方面,均處於領先位置;東亞經濟體在「投資與發展人才」和「人才準備度」方面表現出色,證明區內經濟體很重視教育和本地人才的發展;至於北美在「吸引力和留住人才」的因素方面具有競爭優勢,表明美國和加拿大對地區留住國際高端技術人才所形成的人才庫,具有吸引力。知己知彼,通過這個人才排名所考量的因素和分項,多少有助決策者有效制定人才競爭的政策及策略。
總的來說,「搶人才」已經成為各國在「後疫情時期」經濟復甦、重建經濟可持續發展動力的基礎,而透過科技創新發掘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是非要有足夠的人才支持不可。因此,如何有效吸納和留住人才,是各國發展未來的關鍵推動力!
▲ 香港在培育科學學科人才上領先國際,相信可以成為香港推動發展科技創新中心的一股重要基礎力量。(資料圖片)
撰文 : 李家濤 科大商學院利國偉商學教授、管理學系講座教授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