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衰有時 美國制度不會永遠先進

評論 2023/01/13

分享:

分享:

近日,美國政壇給全世界上演了一齣鬧劇,經過4天15輪投票,美國眾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卡錫(Kevin McCarthy)終於上周六(7日)達到出任眾議院議長的得票門檻(218票),當選眾議員議長。這個本該毫無懸念的選舉(因為共和黨已經控制眾議院),結果卻創近164年的多次投票紀錄,令人對美國的選舉制度大跌眼鏡,對此美國總統拜登無奈地表示:「我覺得他們花了這麼多時間來回表決,真令人尷尬。」

美眾議長選舉 成國際鬧劇

選不出議長,國會就無法開展工作,於是大家只好把時間消耗在一輪又一輪的投票上;而遲遲選不出議長的原因,簡單說就是共和黨內意見分歧,有部分激進派不支持。

不管他們誰是誰非,總之從一個中立客觀的立場看,說明美國現行制度整合不同意見的能力有限,很容易就會被某些因素卡住而運轉不靈,本質上反映的是制度與現實之間,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不適應。

不過,這個令拜登感到「尷尬」的鬧劇,從中國歷史的角度看,卻一點也不意外,因為制度本身也會有生老病死、也會有衰敗,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中國人才選拔制 隨環境變遷

例如中國的人才選拔制度,就隨着環境等因素的變化而不斷變遷,從沒有一勞永逸的時候。中國比較成熟的選官制度,大約始自漢代的「察舉制」,在「察舉制」之前,有春秋及更早期的「世卿世祿」制,也就是世襲制,官職和封地都可以世襲;在戰國時期,以秦國為代表的新興諸侯國,看到世襲制不能廣泛吸納人才的缺點,將世襲制改為軍功制,從那以後,在秦國加官晉爵主要靠軍功,即使是貴族,沒有功勞也不得憑血緣關係享有特權,這個人才選拔制度的根本變化,對秦國的強盛、以及後來滅六國一統天下,有重大貢獻。

到了漢代,社會發展逐漸走入正軌,用於選拔人才的「察舉制」也愈來愈完善。簡單來說,「察舉制」就是由從中央到地方的高級官員,按照朝廷根據需要設立的科目,從平民和低級官吏中推薦人才,進入官員體系,朝廷會根據所需才能的不同,對被推薦的人才予以考試。

「察舉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舉孝廉,其中「孝」指孝子、「廉」指廉吏,為漢朝提供了大量優秀官吏。

不過,隨着施行日久,「察舉制」的弊端以及與時代的不適應也逐漸暴露,其一是察舉相當依賴負責推薦官員的個人判斷,容易參雜個人因素;其二是察舉較為依賴民間風評,而民間風評容易為有錢有勢的世家大族操縱;其三是出現了很多通過各種操作(例如扮隱士)博取名望者,其實並無多少真才實學;其四是經過三國時期的大亂,各地人口銳減,大量人口為了生存別井離鄉,人與人之間互不了解,察舉所需要的穩定地方環境不復存在。

在種種不利因素影響下,「察舉制」已經很難再起到幫助朝廷發現天下人才的作用,於是到魏晉時期,選拔人才的「察舉制」演變為「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與「察舉制」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察舉制」下,中央到地方的大量官員,都可以向朝廷推薦人才,而在「九品中正制」下,推薦人才主要由朝廷委任的大小中正進行,大小中正的主要工作,就是按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9個等級,評定各地知名人士,無論其是否出仕;小中正協助大中正審核相關資料後,將評定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進行官吏的升遷與罷黜。

「九品中正制」由於具備較為明確的標準和等級,一定程度改善了「察舉制」後期人才選拔的混亂狀況,起到了澄清吏治的作用。不過,「九品中正制」裏看重家世的痼疾,卻又為選拔人才帶來了新的問題,而且問題愈來愈大,最後終於演變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門閥政治,評等基本流於形式,官職為世家大族把控,平民的優秀人才完全沒有出頭之日。

鑑於「九品中正制」已經逐漸喪失選拔優秀人才的作用,自隋唐開始,用「科舉」考試的辦法選拔人才,開始成為選拔人才的主流。

「科舉」取士的人才選拔制度,是對已經腐朽的「九品中正制」之重大改革,「科舉」的最大特點就是考試,考得好就可以做官,最大程度地排除了個人好惡、家世等外在因素,改變了過去官員隊伍基本由世家大族把持的局面,擴大了人才的基礎,讓有才能的平民子弟,也可以通過「科舉」進入官僚體系,是人才選拔制度上的一個巨大進步。

環境人心變 制度老化消亡

但是,再好的制度用久了,照樣也會毛病百出。到了明清二朝,由於種種原因,「科舉」考試逐漸偏離了選拔有真才實學者的原意,變成了比賽誰更會做八股文的遊戲。

由於八股文題目、內容、格式都有嚴格限制,考生們只是按照題目的字義敷衍成文,大多脫離現實,結果造成八股文內容空洞、徒具形式,成了只為考試服務的工具,而那些做慣八股文的考生,並無真才實學,完全缺乏治理地方的能力。至此,「科舉」制度在選拔優秀人才方面從成功走入失敗,到了近代終於被完全取消。

從中國歷代人才選拔制度變遷的脈絡看,每一種制度開始時,都是符合當時情況、起過良好作用的;但隨着環境變化、或者制度本身的老化,每一種制度到後來都遇到了愈來愈大、甚至不可克服的問題,被迫尋找新的制度代替。

中國的歷史經驗證明,一個制度是沒有辦法長期保持先進的,因為環境在變、人的思維在變,過去曾經先進的東西,在變化了的環境和人心下,難免會不適應,當這種不適應日積月累愈來愈大時,制度的崩潰或者消亡就必然發生。

美國現行的選舉制度,已經施行了200多年,就近年的情況看,已經表現出無法很好地適應新形勢的迹象,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的混亂、2021年初特朗普支持者佔領國會大廈、以及最近的國會議長選舉鬧劇,都說明這個選舉制度開始問題頻生,如果中國人才選拔制度的變遷反映着世界的普遍規律,那麼指望美國選舉制度永遠先進,就只能是漠視規律的一廂情願了。

美國眾議院議長選舉演變成鬧劇,共和黨領袖麥卡錫經過4天15輪投票才能當選,創近164年的多次投票紀錄。(新華社資料圖片)

撰文 : 楊玉川 華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行政總裁、香港金融管理學院客座教授

欄名 : 評論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