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開放邁復常 苦盡甘來盼平安

評論 2023/01/16

分享:

分享:

內地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措施去年12月出現重大調整,讓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也意想不到。畢竟內地為了保障14億人口健康,實施高規嚴格防疫防控措施多時,過往各地有大量的檢測採樣點、入境後要進行隔離、一旦出現多個連續病患後或要全市封鎖、進入許多場所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也需要有陰性檢測證明等措施,現在突然大幅度調整政策,把新冠病毒感染從「乙類甲管」調整為較寬鬆的「乙類乙管」,轉變之大、速度之快,有點迅雷不及掩耳之勢。

增長者接種率 安度疫情高峰

香港與很多國家採取漸進式放寬防疫和開放措施,而內地是次則採用積極且快速的重新開放政策,不少人對此雖感意外,卻表示支持,因為這意味復常之路不遠,但也有人擔心會對醫療系統構成壓力。

內地9成民眾已接種疫苗,其中,80歲以上長者全程接種率為65.8%,完成加強免疫接種約佔40%,長者的接種率有待提升;遇上具高傳播力的Omicron變異病毒株,或會造成醫療混亂,甚至難以負荷。

俗語謂「苦盡甘來」,3年的疫情讓大家更渴望平安美好的日子快點來臨。

有傳媒引述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內部數據,在去年12月的首20日,累計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數約2.48億,佔人口約18%,20日單日有3,700萬人受到感染。有專家估計,上海可能已有7成人口染疫;亦有專家推算,在疫情激增下,全國會有6成人口被感染。

醫療衞生系統和有些服務機構,例如藥品供應、殯儀館等,或未能就防控措施的調整作好準備,而受到頗大壓力;另外,臨近農曆新年,許多民眾會返鄉或到其他城市度歲,大量人員在不同城市和鄉村流動,有機會令病毒進一步傳播,尤其是一些醫療資源不足的農村地區。

當然,我們沒有水晶球,難以準確預測未來疫情。總部位於英國的健康數據公司Airfinity,在上月底估計,內地每天可能有約9,000人死於新冠病毒;在內地,國家衞健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接受央視訪問表示,很多省份都已經達到新冠感染高峰,甚至有些出現了下降的趨勢。

多國對華客設限 顯政治偏見

但在此時,一些國家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南韓、日本等,針對由中國入境旅客實施入境限制措施、進行落地核酸檢測等,他們聲稱這樣做是要保護其公共衞生和醫療設施;然而,這些國家已向所有旅客開放,我認為他們的做法只顯示出對中國的偏見。

有些國家(如美國)的疫情也很嚴重,而且暫時沒有發現內地出現新的新冠病毒株,但這些國家卻只對中國旅客實施針對性防疫措施,因而被認為是要擺政治姿態,多於實質的防疫考慮。事實上,我們亦應該以科學依據防疫,而非政治考量。

就像是似曾相識的畫面,2020年疫情大流行的初期,各國實施不同程度的旅遊和封鎖邊境限制,當時很多國家也對來自中國的旅客,提出檢測等入境限制措施;對於同樣被要求進行入境檢測的香港旅客來說,這些政策似乎不太對等,我們在早前已向全球開放,取消入境人士強制核酸檢測等要求。

期待各大盛事 跨境活動如常

放寬防疫措施對我們是莫大的好消息,現在有一個明確的復常路綫圖,我們對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香港馬拉松、樂施毅行者等重大的活動和賽事,都期待已久;跨境活動中斷近3年,我們亦期待免檢疫、想去就去內地和澳門旅遊的日子。

疫情這3年,令我們更重視家人和朋友,這些都是過往認為理所當然的。平凡日子都有美事,我們更懂珍惜眼前的人和事,就如數年前也沒有預料到,平常日子會是我們所期盼的。

內地去年12月就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措施作重大調整,惟臨近農曆新年,許多民眾會返鄉或到其他城市度歲,有機會令病毒進一步傳播。(路透社資料圖片)

撰文 : 陳智思 前行政會議召集人

欄名 : 評論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