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智慧交通管理 妥善分配道路空間
交通擠塞是世界大都市的常見通病,香港作為一個面積細小而人口密集的城市,自然難以倖免,尤其維港兩岸的核心區域交通擠塞情況最為嚴重。以中環為例,進出中環的全年平均每日交通流量,由2003年的463,300架次,上升至2017年的503,400架次;繁忙時段中環皇后大道中部分路段的行車速度,甚至低於每小時10公里。
礙出行增碳排 處理塞車逼切
交通擠塞不單增加市民出行時間,亦會造成額外的碳排放及空氣污染,增加醫療成本,故處理交通擠塞問題既有逼切性,亦須有持續性。
構成交通擠塞的主因,是車輛數目迅速增長。據運輸署資料,在2011年至2021年期間,本港的領牌汽車由630,281輛增至817,874輛,升幅達30%;每公里行車道路的領牌汽車數目,亦因此由302輛增至373輛,惟核心區域可擴建的道路空間卻相當有限,難以透過增加道路里數紓緩交通擠塞情況,社會需要尋求一套在現有規限內,改善路面情況的方法,而智慧交通管理系統,是與時並進的可行方案。
智慧交通管理能夠借助物聯網和衞星定位等技術,向進入或逗留在收費區內的車輛徵收費用;收費標準固然可以因地因時而異,但總體目標離不開透過經濟手段,減少不必要的車流,並引導駕駛者改用公共交通出行,從而提升交通運輸中人流物流的效率,有助於改善居民生活質素。
藉徵費增運輸效率 改善生活
事實上,智慧道路管理在海外大城市頗為普及,例如新加坡、英國倫敦、意大利米蘭和瑞典斯德哥爾摩等地,已推行多年,美國紐約也通過相關法案,預計明年開始實施。參考立法會就智慧道路管理的研究顯示,新加坡自從實施電子道路收費計劃後,減少了收費區內約15%至16%交通流量,而新加坡當局亦發現,收費區內的行車速度與收費成正例,即當徵費增加時,收費區內的車速便會提升,相反下調徵費將引致車速減低,反映智慧交通管理對於減低交通擠塞、改變出行模式上的成效顯著。
反觀香港,雖然早在1983年便首次提出電子道路收費系統,至今先後3次提出有關研究,但每次均受到社會反對而胎死腹中,加上缺乏有效控制車輛數目增長的手段,以致交通擠塞情況日益嚴重。無可否認,涉及新徵費難免會引起廣泛關注,需要爭取社會主流共識才能有效推行;盡管如此,特區政府亦應該早日訂定方案,讓社會有機會充分討論,以準確掌握公眾的憂慮,以及尋找解決辦法。
三隧分流方案 現難調節車流
西隧專營權將於今年8月屆滿,特區政府將會掌握3條過海隧道,擁有更大彈性調節核心地段的車流量,無疑是試驗智慧道路管理的最佳時機。遺憾的是,當局僅以見步行步的心態,拋出現時私家車全日劃一西隧收費60元、紅隧及東隧30元的「兩步走」三隧分流方案,既無法有效以價格差異把車流引導至非繁忙時間,亦無助誘導駕駛者轉用公共交通工具;長此下去,交通擠塞這個「風土病」,必然長久影響本港的城市運作健康,而繁忙時段「三隧齊塞」的情況長存,亦不足為奇。
道路空間是社會的有限資源,需要借助科技,達致有效分配,才能對社會產生最大效益。
▲ 道路空間是社會的有限資源,需要借助科技,達致有效分配,才能對社會產生最大效益。(資料圖片)
撰文 : 林筱魯 立法會議員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