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後出自傳助弱小開展豐盛人生 莫關雁卿博士深信凡事皆可能

副刊版 2023/01/18

分享:

分享:

能夠推出自傳的人,人生的經歷必然豐富亦不平凡,莫關雁卿博士的傳奇人生正是這一種。憑着人生格言:「Nothing is impossible」,助她走過一個又一個的困境:小時喪父、事業頂峰時中風、患病時失婚……中風後仍堅持完成博士課程的她,正如自傳的名字《疾風中的神奇女俠》,莫關雁卿就是現實版的超級英雄。

莫關雁卿(Edith)26年前,在剛成為香港賽馬會首位女性資訊科技總監不過3個月,手下共有400多人時,誰料一次晚飯時卻忽然暈倒,醒來睜開眼後看見的就是醫院的白色天花板。當時49歲的她經歷了出血性中風,左腦大範圍的血管爆裂,導致右邊身體癱瘓,說話和思維邏輯全受到影響。

Edith表示她當時完全沒半點失落,皆因接近一年時間她都是渾渾噩噩意識模糊,就連親人也幾乎認不出來。直至第二年某天聽到一首熟悉的歌曲,腦海突然閃出了過去的片段,此時的Edith終於知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看到自己由一個女強人變成了輪椅上的傷殘人士,悲從中來,但她大哭了一場之後便重拾鬥志,開始積極接受復康治療,如此「打不死」的精神到底是如何煉成?

家族多人中風離世

Edith的爸爸在34歲時第一次中風,媽媽要照顧丈夫的同時亦成了家庭經濟支柱,只有7歲的Edith惟有獨立起來,學懂照顧自己。後來爸爸40歲過身,Edith中五畢業後因家貧無法繼續升學,出來社會做事加入電腦公司,由程式示範員到程式設計員,多年後再攀至資訊科技總監一職,不平凡的經歷磨練出Edith的堅毅精神。

Edith的二哥及四弟亦先後因中風離世,但她一直認為這個家族遺傳是傳男不傳女,所以從沒想過這魔咒會降臨到自己身上,因此中風突然而來,對她的打擊極大。但Edith卻說:「其實我算幸運,49歲才中風,相比起爸爸我已經賺了。而且當時我有點積蓄,至少生活不成問題。」這番話完全反映了Edith的樂觀心態。

從同學身上見人間有情

住院期間,兒子正在英國留學,幸好還有女兒在身旁。女兒每天下課後便會到醫院陪伴媽媽,在病房逗留至晚上才離開,算是Edith在病榻中唯一的安慰。中風後一年,Edith除了拾回部分記憶外,還可以靠拐杖走路。為了令腦筋加快回復靈活,她決定重返校園繼續未完成的工商管理博士課程,但她需要比從前花上十倍的努力。

「起初我無法理解教授的說話,於是我不停到圖書館借書回家自修,在那3年我足足看了二、三百本參考書,腦細胞果然活躍起來,進步得很快。我就是這樣的人,凡事決定了就要盡全力去做,不讓自己後悔。除了個人的鬥心,就是多得一班好同學的幫忙。」原來當時有9位同學自組了接送小隊,兩個月內每星期會輪流駕車送Edith到醫院覆診,可見人間有情,而最後Edith亦順利取得博士銜頭。

個人專長回饋社會

中風後的Edith,在物理治療師的推薦下參加了香港復康會的復康活動,後來復康會執行總裁得知Edith在IT界的資歷及貢獻,就邀請她出山擔任復康巴士電腦化計劃的顧問,從此她便從一個復康的「受助者」變成「服務者」,更在復康政策上發聲及給予意見。

今天的她縱使右邊身體已不能如常活動,但戴上腳托拿着拐杖,便能來去自如,邏輯思維、語言能力及記憶亦差不多百份百恢復,更當上香港復康會副主席,主要負責策略式領導復康巴士的服務範疇。她更致力於義工服務,用自己的資訊科技專業及復康知識,協助政府數個部門及多間非牟利機構提升服務。她尤其關心協助中風病者及腦損患者的團體,如腦友心、腦同盟、慧進會、新健社等非牟利慈善組織。

Edith同時在大學當碩士論文的指導老師,在教育界、社福界都相當活躍。今年已年過七旬的Edith,仍堅持活到老、學到老,她正在國際機構Coach Master Academy修讀一個啟導課程,希望憑着自己過去數十年的管理經驗結合啟導技巧,幫助他人計劃將來。

忘記過去努力將來

2014年有位Edith認識的大學教授,得知其傳奇經歷後便提議她推出自傳,但Edith卻一直未有認真考慮。直至2018年踏入68歲的她,忽然產生了一個念頭:自己已快將70歲,會否突然一命嗚呼?還是趕快進行這計劃吧!於是她推出了自傳《疾風中的神奇女俠》。

筆者問Edith書名的由來,是否覺得自己有如超級英雄般強悍?她笑說:「我只是覺得自己的人生很神奇,但女俠就絕對不是。不過我向來很喜歡說笑,所以想用上一個較有趣的書名,而將「疾風中」倒轉過來便是「中風疾」呢!」回顧過去種種,Edith只以輕鬆的語調交代着,彷彿對所發生的一切事她都能從容面對。

她最後特別跟筆者補充:「在復康路上助我咬緊牙關走過的,還有爸爸生前的一句說話,他經常跟別人說:『我這女兒,是5個子女中最叻的一個,將來一定會出人頭地!』爸爸這句鼓勵說話一直留在我心中,成為我一生做事的動力。」

對於其他同路人,她提醒最重要是忘記過去,努力將來,並以自己的人生格言「Nothing is impossible」作鼓勵,希望大家相信凡事都有可能,關鍵只在於大家是否願意去做。的確,25年前還睡在病床上的她,豈會想到今天能擁有如此豐盛人生!

作者:梁靜詩

責任編輯:黃依情

除堅信 Nothing is impossible,Edith 認為自己人生上半場完全為自己而活,現在的人生下半場就要為別人而活,致力服務他人。(受訪者提供)

Edith 中風後決定繼續未完成的工商管理博士課程,純粹覺得學費已經付了,就當是鍛練腦筋,而結果腦細胞復元起來,最終她更順利畢業。(受訪者提供)

今天 Edith 的生活依然多姿多采,不斷自我增值的同時亦積極回饋社會,她感恩有家人的支持。(受訪者提供)

推出自傳《疾風中的神奇女俠》,Edith 只是覺得自己的人生很神奇,卻不認為自己是女俠。(受訪者提供)

多年來 Edith 在資訊科技界及多個不同界別貢獻良多,2014 年更獲政府頒授榮譽勳章。(受訪者提供)

第一年博士課程的同學們跟 Edith 感情要好,她中風後重返校園時,有 9 位同學自組了接送小隊,對她管接管送。(受訪者提供)

2015 年獲選為理工大學傑出校友。(受訪者提供)

Edith(右一)跟爸爸(左一)的合照不多,卻銘記着爸爸的一句讚美說話,更成為她一生做事的動力。(受訪者提供)

1997 年入職馬會前,Edith 在跨國公司陶氏化學太平洋公司工作超過 23 年,任職資訊科技總監一職超過 10 年,高級管理層中就只有 Edith 一位女性。(受訪者提供)

當上香港復康會副主席,Edith 主要負責策略式領導復康巴士的服務範疇,包括 4 隊車隊:復康巴士、易達巴士、南區復康巴士及易達轎車。(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