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趁通關良機 助港青走進內地
特區政府宣布於上周日(8日)與內地首階段通關,並按逐步、有序及全面這3大原則進行。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表示,復常通關後將逐步展開香港青年到內地交流實習和創業計劃,期望培養他們認識國家和具備世界視野,積極實踐首份《青年發展藍圖》(下稱《藍圖》)的願景,讓青年對未來抱有盼望、自強不息,在社會盡展所長,繼而貢獻香港、國家以至世界。
MWYO青年辦公室曾撰文表示,欣喜特區政府重視青年發展,期待政府與社會各界在通關後,全力推動《藍圖》的相關政策,特別在認識國家方面,持續提供適合的境外學習、交流和實習機會,協助青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筆者亦希望重申和深化過往MWYO在各研究報告中提出的政策建議,讓政府和推動青年發展的持份者參考,希望各方共同合作,提供適切的支援配套。
加強支援北上學習 增兩地交流
教育局自2018/19學年起,將「姊妹學校計劃」恒常化,為已與內地學校締結為姊妹學校的本地公營及直資學校(包括特殊學校),給予經常性津貼與專業支援,學校可按校本發展需要自行運用津貼,與內地姊妹學校安排交流活動。
筆者建議當局宜盡早與學界商討及公布資助的金額和安排,讓更多學校能及早籌備活動,並委託具相關經驗的學術機構、智庫或團體,撰寫更具體的交流計劃書和報告書範本,甚至制定評估細則和進行分析工作,以提升各活動的質素和效果。
假如活動可注入共建(co-creation)元素,鼓勵和協助學生在出發前共商交流活動的內容和模式,其後由老師檢視活動的可行性、安全性、學習意義等,則更能提高學生的投入感和滿足感。
此外,特區政府亦設有多項內地升學和實習計劃,筆者建議檢視相關計劃的資助金額,例如「內地大學升學資助計劃」的免入息審查資助下合資格學生之定額資助,可由5,900元至6,500元增至10,000元、「企業內地與海外暑期實習計劃」可承擔實習生的主要開支等。
為鼓勵更多大學生參與實習計劃,各本地大學可推動更針對性的實習計劃,例如法律系舉辦到內地的法律機構實習(工程等專業學科亦可),並將有關經驗認可為課程學分;多間本港大專院校在內地設有分校,校方亦可多安排兩地學生互相交流,並聯繫實習機會。
工作假期方式 體驗大灣區生活
MWYO於2019年及2021年委託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進行意見調查,結果顯示香港青年對遊覽和考察方面的興趣較大,筆者建議特區政府可多鼓勵他們以假期方式,到內地體驗工作及生活,讓他們較輕鬆地看到內地城市各方面的實況,有助計劃未來的發展,例如勞工處可加設「香港青年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假期計劃」,申請資格可根據「香港青年海外工作假期計劃」制定,提供每月2,000元生活津貼,為期一年,首年可先試行配額500個;申請人須在內地選擇一份兼職,另可與當地創新創業基地及青年共享空間的創業青年交流,並以較優惠的價錢獲得住宿服務,由政府承擔部分費用。
另外,以「個人遊」形式到訪內地,有助青年留下更深刻體會,筆者建議推出「青春高鐵綫」與「文青通」兩項新措施,一方面特區政府可與國家部門協作,提供優惠套票給2,000名學生在長假期乘搭高鐵,先以城市點對點的方式開始,例如香港來回長沙,再逐步增加覆蓋城市,優惠套票持有人可在一年內獲得3,000元的車票資助,而每次購買車票時,只須支付300元,其餘金額可用套票的資助餘額繳付;另一方面,政府可資助2,000名青年觀賞內地的傳統和流行文化藝術作品,如音樂、戲劇、體育等,以及購買表演場地和博物館的通行證,每名青年可獲資助1,000元。
高鐵優惠套票 資助港青遊內地
除此之外,政府可舉辦或擴大現時「M品牌制度及支援計劃」的覆蓋範圍,讓更多團體申請,目標讓1,000名青年參與不同形式環遊大灣區各城市的活動,例如單車、馬拉松及渡海泳等。
除了成為選手,青年也可以義工的身份參與比賽活動,更可透過其他渠道參與義務工作,例如到偏遠地區義教等。
2023年香港以通關迎來好的開始,各項中學和大專院校學生及在職青年的活動,包括升學、實習、就業、交流、義工等,也有望慢慢重啟,實在是香港青年的喜訊。經歷數年的疫情,香港青年確實失去了很多擴闊視野的機會,筆者期望社會各界可集思廣益,幫助青年盡快走進國家及世界,及早制定生涯規劃發展,好讓他們與國家一起邁向豐盛的未來。
▲ 經歷數年疫情,香港青年確實失去了很多擴闊視野的機會,期望社會各界可集思廣益,幫助青年盡快走進國家及世界,及早制定生涯規劃發展。(資料圖片)
撰文 : 黎卓然 MWYO青年辦公室研究副總監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