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挖個樹窿 養隻萌貓 學生話事 設計幸福校園
學校是每個年輕人逗留時間最長的空間,是學生的第二個家,更承載成長階段最重要的回憶。如何能令這個「家」更幸福,每一位「家人」都更快樂?
由2020年開始,「賽馬會幸福校園實踐計劃」之「環境營造」項目,攜手本地多位設計師,與31間中小學合作,通過設計,與師生一起改造校園。當中不乏媲美專業咖啡店的多元活動室、挖出趣致「樹窿」的靜觀室,甚至是人貓共享的溫馨一隅,既富創意又兼具功能性,更充滿幸福感。
保良局胡忠中學
陳廣堯校長指,學校團隊相信「環境能塑造內心」,期望「融Hub」能營造一個「好自由、無壓力」的氛圍,讓師生能隨時進來聊聊天,樂也融融地相處,互相學習,好好地成長。
「融Hub」變身前是師生們俗稱「留堂室」的多用途教學室,重新設計後,彷彿成了一個活動基地。小息、午飯或放學後,同學來到「融Hub」休息、看書,或和朋友一起聊天、玩桌遊;陽光大使會輪流當值,為同學舉辦各種活動如手工或烘焙工作坊;附設的咖啡吧備有專業的咖啡沖泡器材,由校內的「Cafe」小組營運。有陽光大使告訴設計師,升上中四後要開始備戰DSE,壓力漸增,但「來到這裏就很放鬆,好像可以拋開憂慮。」
保良局莊啟程小學
學校最初在課室推行靜觀課,但課室的環境始終較狹窄擠迫,一間更開闊、更舒適的「靜觀室」便是保良局莊啟程小學的改造計劃。關於靜觀室的設計過程,王寶音校長分享當中的衝擊和反思:「我們最初的構思是以柔和燈光營造寧靜效果,但和學生討論時,發現他們想要大自然的元素。要在室內房間營造郊外的感覺,對我來說是一個衝擊,亦擔心難以實現。但之後反思,用家是我們老師,還是學生呢?如果用家是學生,他們的意見好應該被尊重!」最後成品誕生,靜觀室內有草地、樹窿、布簾等,都是學生的構思。
「樹窿」成為同學間最具人氣的設計,有學生向設計師分享用家感受:「躲進樹窿裏讓我覺得很有安全感、很舒適。」
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
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是所充滿了可能性的學校,設有陶瓷室、咖啡室、健身室、拳館、藝廊等多種活動空間,然而過往的校園改善項目大都由老師主導。這次通過改造計劃新添的一間「貓舍」,是首次有學生參與其中,針對設施和設計提出意見,最後更有一場全校投票,讓更多同學表達想法。
貓舍落成後,學校領養了一對貓姊弟,並招募貓義工隊,肩負照顧貓貓,打埋貓舍的重任。李建文校長笑言透過照顧貓咪,他看到學生們的轉變。「平日看來粗枝大葉的男同學變得很溫柔,不說一話也看得出他們愛錫這些小生命。」校長更指貓義工隊中一位同學在入學時有些情緒困擾,通過照顧貓咪而有所改變。
聖公會偉倫小學
這次計劃改造的是校園內佔地600平方米的戶外空間,本身設有祈禱角和種植區。設計師指師生們提供的意見非常豐富,例如好動的同學建議加入遊戲區如足球場、攀石牆;喜歡靜態活動的則想要增設舒適座位,作為休息空間之餘亦可一邊吃吃小食,一邊看着其他同學玩樂,感受到氣氛的同時亦互不打擾。
最後出爐的設計裏,中央位置是空間充裕的遊戲區,圍繞遊戲區的則是一些可移動桌椅,而外圍邊緣長長的半圓形,則進一步提供更多座位空間,讓同學進行較靜態的活動如休息、閱讀、聊天或進食等。設計師在戶外空間左右兩端保留祈禱角和種植區,並將種植區改建為18個獨立種植箱,讓學校靈活運用,如舉辦每班一花活動,讓全校師生都可以透過照顧和觀察植物生長培養責任感,並貫徹學校藉園藝活動作生命教育的理念。
作者:王嵐
責任編輯:李越樺
▲ 作為一個讓師生放鬆身心的空間,「融 Hub」的設計利用圓滑流動的綫條,打破原來方方正正的邊界,營造舒適、放鬆的氛圍。(受訪者提供)
▲ 「Cafe」小組的同學除了接受咖啡沖調訓練、為師生沖製咖啡,亦會於校內舉辦活動。(受訪者提供)
▲ 舒適且開闊的靜觀室讓靜觀變成最受歡迎的活動,讓學生對校園有更深的幸福感。(受訪者提供)
▲ 「靜觀室」以布簾、家居式燈槽及草綠色地氈營造大自然般的感覺,更加入學生們提議的「樹窿」,饒富童趣。(受訪者提供)
▲ 男孩子一般較少用語言表達感受,貓舍讓他們透過與貓貓的接觸和相處,放下一些煩惱,也多一個渠道放鬆心靈。(受訪者提供)
▲ 新增設的「貓舍」是學校首次有學生參與其中的改造。(受訪者提供)
▲ 在設計師的協助下,師生一起思考如何讓「動」與「靜」、「個人」與「群體」等不同需求,透過分區的方法,靈活兼容。(受訪者提供)
▲ 改造後的戶外空間讓多種活動可以同時進行,同學們可感受到休閒氣氛且互不打擾。(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