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倦怠不退可能是慢性疲勞 中醫推介食療穴位紓緩
疲倦相信是不少港人經常面對的健康問題,即使有休息,仍然無精打采,每天也拖着疲累的精神及身體生活,尤其是經過大時大節後,玩樂過後的疲憊感更為明顯,更有可能是慢性疲勞症候群的徵兆,註冊中醫師許懿清為我們解說慢性疲勞的狀態及紓緩食療。
疲倦及缺乏精神是都市人的通病,睡眠都不能充分讓身心休息和回復精力。經過聖誕、新年多個大節日,活動過多又玩至通宵達旦,令疲勞累積加劇。如這個情況一直持續下去而且沒有改善,並影響到日常生活作息,則需要注意是否有慢性疲勞症候群。
疲勞為鬱虛症狀
許懿清醫師表示,在中醫學角度來說並不是單獨的一門疾病,而是一種症狀。根據「病人」的表現,疲倦大多歸納為失眠、鬱症和虛症的範疇,而且分成多種。用功用神及面對壓力,就會耗傷心氣及心血;而捱夜和睡眠不足,則會引起肝火旺。另一方面,如心肝脾腎較弱,也會引致疲勞。許醫師說:「如貧血及氣虛狀況嚴重,當然會特別容易覺得。」
短期生理性疲勞,只要經過適當地休息就可以緩解,一旦身心持續處於高壓狀態下、又休息不足,就容易讓疲勞感繼續殘留體內,便有機會演變成長期疲勞,會引致腎氣不足、腎精虧損,甚至積勞成疾。
疲勞感持續半年
這種「無法透過休息來恢復」的疲勞感,如持續6個月以上,包含4種或以上的下列症狀,則可介定為慢性疲勞症。例如進行任何活動都會感到非常累、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就算晚上睡了覺,也完全沒有精神的感覺,甚至有失眠或是其他睡眠障礙發生。
身體如出現肌肉痠痛、關節痛、頭痛及莫名其妙的喉嚨痛,頸部和腋下的淋巴結腫大,都是病徵的一種。有時候慢性疲勞症候群會「循環」,覺得很累、突然恢復、之後更累再恢復,恢復時候雖然症狀消失,但復發後感覺更累更難受。
...................
食療穴位可改善
如真的有慢性疲勞,許醫師指可以中醫的辨證論治,為病人處方內服藥物治療。臨床一般以補氣滋陰、健脾益腎、調補心神等治療方向為主,常用藥物包括黃芪、人參、黨參、西洋參、五味子、麥冬、杜仲、何首烏、當歸、熟地和山藥等等,她推介了兩款食療,值得試試。
1. 黨參麥門冬五味子茶
材料:黨參30克、麥門冬20克、五味子15克
煮法:全部材料加水1公升,以大火煮滾後改文火煮30分鐘,隔渣取茶即成。
功效:黨參可以補中、益氣、清肺、生津,對於脾胃虛弱、氣血兩虧、體倦無力、食少、口渴、久瀉、氣短心悸、虛喘咳嗽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功效;麥門冬可養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五味子則具有斂肺滋腎、生津斂汗、澀精止瀉、寧心安神的功效。
2. 北芪杞子紅棗茶
材料:北芪4錢、杞子3錢、紅棗3錢、水1公升
煮法:全部材料加水1公升,以大火煮滾後改文火煮30分鐘,隔渣取茶即成。
功效:補氣、益血、養肝、健胃。有助改善氣血從而改善精神差、疲倦等症狀。
...................
取穴提神解睏
另外有幾個提神穴位,也能減退疲勞。
足三里穴
取穴方法: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3吋,脛骨前緣旁開一橫指。
按摩方法:用拇指或中指按壓,以出現明顯的痠痛、痠脹感為度。每次揉按5分鐘,每日多次。
風池穴
位置: 位於頸項後部的凹陷處
按摩方法:頭要稍稍後仰,拇指環形轉動揉穴位約一分鐘,反覆做5次。
作用:可以暫時消除倦意,同時使雙眼更精靈。
中冲穴
位置:位於中指末節尖端中央,即近指甲邊緣位置。
按摩方法:將左右手中指互相輕輕敲打。
作用:清熱醒神。
她亦建議漸進式的增加運動量作法,從一開始每天3到5分鐘低強度有氧運動,然後以每兩、三個星期增加20%運動量,逐步拉長到30分鐘的頻率與強度,透過強度運動來調整體質與內分泌代謝。她提醒睡眠或休息太多是不會改善症狀,甚至會令病情加重,因此只要定期保持適量的睡眠就可。
﹏﹏﹏﹏﹏﹏﹏﹏﹏﹏﹏﹏﹏
圖片:iStock、經濟日報資料室
作者:張頌婷
責任編輯:周美好
▲ 大時大節後容易疲累,但休息後都無法回復,可能是慢性疲勞。
▲ 中醫師許懿清指疲倦大多歸納為失眠、鬱證和虛證的範疇。
▲ 如入眠後都沒有回復精神,或是睡眠質素差,是慢性疲勞的症狀。
▲ 黨參、北芪等中藥材有補氣滋陰及調補心神,讓人提起精神。
▲ 按壓足三里有增強免疫力、調理脾胃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