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前政府思維 創科藍圖目標明確

評論 2023/01/26

分享:

分享:

特區政府於上月22日公布《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為方便大家多了解《創科藍圖》,「香港電腦學會」(HKCS)於本月6日舉辦了「香港創科藍圖宣講及交流會」,並邀請了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分享藍圖的規劃要點和實施策略,筆者也是交流會的聯席主持之一,在台上與局長對話。交流會獲得官、產、學、研各界大力支持,有超過60個業界單位支持、300多人出席,更有多人現場提問,反應熱烈。

在過去30年來,筆者一直積極推動香港資訊科技發展,對於《創科藍圖》有特別的體會。藍圖明顯突破了過往港英政府的施政文化,為打造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的目標,創造有利條件。

首先,本屆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是大學教授、創科專家,熟悉業界運作,因此《創科藍圖》所建議的方向和策略,並非無的放矢,是經過深入的「強弱危機」(SWOT)分析而制定,非常專業。

棄「積極不干預」 針對性投資源

另外,孫東亦擺脫了港英政府遺留的「積極不干預」(Lassiez-faire)治理思維,針對性地投放資源,發展具策略性的科技領域。特區政府計劃聚焦吸引「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以及「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科技」等產業的優秀企業和人才落戶香港,促進創科發展。

《創科藍圖》提出「深化與內地創科合作,更好融合國家發展大局」(策略7),特區政府主動地建議與內地(特別是大灣區)政府合作。過往政府「積極不干預」,再加上堅持「兩制」而忽略「一國」,所以屢屢對兩地合作事宜低調處理,結果事倍功半,在缺乏明確指引之下,兩地創科合作進度緩慢,窒礙香港「國際創科中心」發展;由此可見,《創科藍圖》中的策略7,是為了促進兩地創科合作而設。

32參考指標 為策略定量化基準

《創科藍圖》提出4個方向、8大策略及42項建議,特區政府更為香港這10年創科發展規劃,制定了32項階段性的「發展願景參考指標」,為部分策略定下量化基準,例如「本地研發總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比率」(R&D:GDP)於2020年、2025年及2027年分別為0.99%、1.3%及2%,方便業界和市民跟進特區政府創科發展工作的進度;這做法亦有別於以往的慣常文化,往屆政府對量化指標一般會避而不談,免得被市民「追數」,而且避免一旦不達標會被上司問責,乃至最終「烏紗不保」。

除了內容之外,《創科藍圖》亦獲得多位立法會議員鼎力支持,多位議員參加上述的交流會,當中包括科創界議員邱達根及選委界議員葛珮帆、尚海龍等,反映本屆政府中的行政和立法關係正面,雙方願景一致,都希望能盡快落實《創科藍圖》各項建議。

每年評估進度 按環境微調

事實上,創新科技發展具顛覆性,不時創造出社會新常態,因此倘若行政、立法機關不配合的話,發展便事倍功半,創科便徒勞無功。

有議員正確地指出,《創科藍圖》實際上是一份香港的「科技策略規劃」(technology strategic plan)。在工程角度看,一般藍圖往往被視為「硬」計劃,制定後工程師便「按本子辦事」,依照計劃詳述執行;然而《創科藍圖》卻截然不同,它是一份活文件,特區政府每年會評估發展進度,並且因應當下社會的需求及客觀環境因素,進行適當的微調,目標是有效地落實《創科藍圖》中各項策略,善用創科優化香港社會設施。

作者認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左三)熟悉業界運作,因此《創科藍圖》所建議的方向和策略,是經過深入的「強弱危機」分析而制定,非常專業。(資料圖片)

撰文 : 黃錦輝 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副會長

欄名 : 評論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