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矮小天注定? 兒科醫生剖析 兒童身高影響原因多

副刊版 2023/01/27

分享:

分享:

過農曆新年,小孩子最常聽到的祝賀語必定是「學業進步」、「快高長大」,這兩句話尤其後者變數甚多,因為兒童成長有着遺傳、先天與後天、生活飲食習慣等因素影響,就算是兄弟姊妹,高矮肥瘦都可以截然不同。

家長最關注孩子的生長問題,太矮、過肥、過瘦都會令父母大為緊張,兒科專科醫生徐梓筠指,除了疾病外,小朋友的高度及體形,主要是受遺傳因素和後天的生活飲食習慣所影響。

要評估小朋友生長發育的一個客觀指標,多採用生長曲綫圖(Growth Chart),這是一個按照男女性別、年齡、體重和身高指標的百分位圖。若小朋友的生長指標度偏離了以往的生長綫百分比,建議盡快諮詢兒科醫生,作進一步的檢查和了解。

矮小症定義

贏得今屆世界盃冠軍的阿根廷猛將美斯,童年時被確診患上「侏儒症」(生長賀爾蒙缺乏症)成為話題,此症雖然並不常見,不過若未及時治療,可導致身材矮小、骨質脆弱及運動能力不佳。醫生要界定兒童有否患上矮小症,亦會參考生長綫圖。若孩子身高處於生長綫3個百分比或以下,便屬於矮小症患者。

身材矮小的原因眾多,一般可分為非病理性或病理性。非病理性的原因包括:遺傳因素、個人成熟較慢、發育遲緩和不明原因的矮小症。而病理性的原因包括:出世時體重過輕、營養不良、患有長期病如慢性腎病、基因或染色體變異,甚至是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不足或者生長激素缺乏等等。

4至10歲每年增高4cm至6cm

徐醫生指,要診斷矮小症,醫生會替小朋友作出詳細的檢查,以及了解他過往的健康狀況和家族病史,繼而再因應每個小朋友的情況,安排相應的抽血化驗、X光檢查,甚至腦部影像掃描等,目的是要找出身材矮小背後的原因。

她提醒如果家長關心小朋友的身高,可以定期每4至6個月為小朋友度高。一般4至10歲青春期前的兒童,每年會增高4cm至6cm。若家長發現子女比同齡小朋友矮小,或者生長速度比較緩慢,建議及早找兒科醫生檢查。

有一種情況是出生小於胎齡(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簡稱SGA),是指出生時體重在相同胎齡平均體重的10%以下的嬰兒,這是身材矮小的成因之一。

治療要對症

要治療矮小症,要視乎背後的原因。例如是因為營養不良或生活習慣欠佳、藥物,便要注意飲食均衡、休息和運動,另外看看是否可以調校藥物。如果是因為內分泌失調、甲狀腺功能不足,那麼把甲狀腺補回,生長便回復正常。如果是發現生長激素缺乏,接受生長激素後的身高增長,一般也有明顯的效果。

人體自生的生長激素是由腦下垂體前葉所分泌,經過血液運送到肝臟和身體各個主要器官,尤其是骨骼和肌肉細胞,刺激生長。除此之外,生長激素還能調節糖份和脂肪的新陳代謝。

徐醫生表示,用作治療的生長激素是合成的藥物,用於治療矮小症已有30多年歷史,它們的療效和副作用也有足夠的科學研究。小部分小孩會出現不良副作用,例如頭痛、關節痛、水腫、高血糖等,有些可能會出現良性顱內高壓而引致頭痛和嘔吐的症狀,這些副作用一般在停止治療後便會消失。不過也有非常罕見但嚴重的情況,如股骨頭骨骺滑脫,那便需要手術治療。不過總括而言,注射生長激素來治療矮小症一般也是安全的。

林林總總增高法

現時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已核准生長激素應用於治療生長激素缺乏症、特納綜合症、普威綜合症、SHOX基因缺失、慢性腎衰竭、不明原因矮小症以及出生小於胎齡而長得較矮少的小朋友,惟使用這些藥物之前,必須經過醫生的詳細評估,再決定是否適合治療。

坊間流傳着其他各式各樣的增高方法,例如增高奶粉、增高藥丸甚至做手術增高。徐醫生說前者未有足夠的科學依據和確切的成效,後者存在各種的手術風險和後遺症。

﹏﹏﹏﹏﹏﹏﹏﹏﹏﹏﹏﹏﹏

圖片:iStock、被訪者提供

作者:周美好

責任編輯:李越樺

家長定時為小朋友量體重和高度,有助紀錄成長情況。

增高奶粉、增高藥丸未有臨床科學證據有效,家長給予子女使用時要考慮風險。

兒科專科醫生徐梓筠指,兒童生長激素缺乏症可能是因為遺傳、腦部構造異常、放射治療等因素,造成生長激素分泌過少。

足球名將美斯,童年時被確診患上「侏儒症」生長激素缺乏症,需每晚注射生長激素。

生長曲綫圖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