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文章
良言一句 發揮治癒力量
新春佳節,人人互相祝賀,都會送上吉祥語句。的確,語言文字很重要,有時一枝筆甚至比一把刀更傷人;小時候我並不理解,但長大後,我才明白文字的厲害。有些話語能夠鼓舞他人,又或號召人們,相信很多人都對美國前總統甘迺迪(John F. Kennedy)的名句「不要問國家可以為你做甚麼,應該要問自己可以為國家做甚麼」(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或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想》(I Have a Dream)的演說印象深刻。
「實地」改名 避種族主義含義
早前到美國旅行,有次搭�𨋢時遇到一位老太太,她問我從哪裏來,我回答「香港」,她便說「我認識你們這種人」(I know people of your kind);我有點愕然並感到被冒犯,但就不跟長者計較了。令我驚訝的是,美國社會一向較為政治正確,人們對涉及種族、性別、文化、性取向和宗教的用語時,都會較為小心,卻也避免不了語言冒犯。
最近,南加州大學社會工作學院從其課程中移除了「實地」(field)一詞,據說理由是該詞也可解作「田地」,有可能有種族主義含義;「進入實地」(going into the field)或「實地工作」(field work)的詞彙,將改為「實習」。在我看來,這似乎是過了頭,因為大多數社會都由農業社會開始,人們從事農業生產、耕種田地以獲得糧食。那麼足球場或棒球場的場地football and baseball fields,又該用甚麼或如何稱呼呢?
「消除有害語言」 矯枉過正捱批
政治正確與言論自由之間的爭論,難以一概而論。美國史丹福大學的「消除有害語言倡議」(The Elimination of Harmful Language Initiative)中,提出了一些不贊成使用、不受歡迎的字詞,包括you guys和freshman等,原因是它們乃較為男性化的語言。
倡議由史丹福的資訊科技部門在去年年底發起,希望消除多種形式有害語言,包括種族主義、暴力與偏見語言。然而,該「有害語言」指南受到各界強烈反對,並批評清單過於政治正確;清單上的詞彙也引起嘲笑,例如在研究過程中經常使用分組實驗的blind study,或會造成殘障歧視;「一石二鳥」(killing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的表達可能對動物的暴力行為正常化;「白皮書」(white paper)可能被視為下意識的種族化行為等。由於受到強烈反對,這個指南已被移除,史丹福大學亦表示,該指南不是大學政策。
香港和亞洲大部分地區,對政治正確的態度較為寬鬆。祝福所有宗教及文化人士「聖誕快樂」是完全可以接受,並不會被認為是具排斥性,也不必用「節日愉快」取代;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仍使用「他、她」的第三人稱代詞、也不會在電郵下款列明人稱代詞。
在香港叫「鬼佬」、新加坡叫ang mo kui、又或泰國叫的farang,都是對西方人的稱呼。當地人通常習慣如此稱呼西方人,絕大多數情況是沒有貶義或冒犯之意;事實上,更有一個啤酒品牌由西方人創辦,名叫鬼佬啤酒。
但在農曆新年期間,香港人對用語及其含義就較為敏感,例如粵語「書」與「輸」是同音,有些人會認為正月買書不好意頭,就正如人們不希望以「輸」錢來開始新的一年;又例如粵語「藥」與「弱」讀音相同,有些人甚至覺得新年買藥、食藥是禁忌。
特朗普反亞裔言論 引發暴力事件
文字有不能低估的力量,它可以改變公眾的看法和信念,甚至產生不同後果。在美國爆發的反亞裔暴力事件,被歸因於前總統特朗普在新冠疫情期間所作出的反亞裔言論,把新冠病毒稱為「功夫流感」(kung flu)甚至「中國病毒」(Chinese virus)。納粹分子戈培爾(Joseph Goebbels)流傳的其中一句說話是「謊言重複足夠多次就成為真理」,一些政客就正正利用這一點,獲得想要的效果。
正面來說,言語可帶來治癒的力量,對自己多作正面的表達、肯定和支持,能增加自信、亦可增加同理心,因此我們要注意用語,更加要注意到受眾的想法。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新正頭,我以祝福完結此文,希望大家兔年身體安康、萬事大吉!
▲ 文字有不能低估的力量,它可以改變公眾看法和信念,甚至產生不同後果,在美國爆發的反亞裔暴力事件,就被歸因於前總統特朗普在新冠疫情期間所作出的反亞裔言論。(法新社資料圖片)
撰文 : 陳智思 前行政會議召集人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