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體》看中美 猜疑鏈怎打破?

評論 2023/01/30

分享:

分享:

劉慈欣科幻名著《三體》改編電視劇1月中開播,至今口碑不俗,忠於原著之餘,人物刻畫可謂比小說飽滿,「維度打擊」碾平了去年12月推出、大幅改動而評價插水的動畫版。《三體》故事極其宏大,改編絕非易事,大家原已學會別抱期望,現在終於有部值得追看劇作,粉絲不再「脫水」,高呼:「是恒紀元!浸泡!浸泡!」

以「大劉」小說論中美,《白堊紀往事》螞蟻與恐龍的關係甚有深意,《球狀閃電》、《全頻帶阻塞干擾》更直接寫及慘烈的中美大戰,而《三體》三部曲亦可圈可點。筆者只談書中一些大的設定,相信不會劇透,不妨礙未看過的讀者欣賞小說或電視劇。

《三體》講述人類和地球4光年外,有3顆恒星的三體星系文明鬥法之故事。書中人悟出「宇宙社會學」圖景就好比黑暗森林,暴露就恐會滅亡。這也解釋了現實世界的霍金晚年為何疾呼,人類不要主動接觸地球以外文明,最多默默接收訊號找就好。

宇宙之大,適合生命存在的星球比例再低,絕對值亦有無數,外星文明多如沙數的概率趨向100%,但何解一直找不到?首先,人類探索太空只有數十年,我們整個文明也只是數千年,這在宇宙尺度中連一貶眼的時間也算不上。但更重要的是,稍為醒目的文明可能都在努力隱藏自己,不像幼稚的地球人總是設法大叫「我在這裏!」

為甚麼呢?接觸交流不是很好嗎?別忘了,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如果對方是惡意的話會有何後果?退一步講,即使大家都本着善意,也不能假定對方就是善意的,否則結局恐也不堪設想。

再退一步講,就算大家都純真到「我不是魔鬼,也不願想像你是魔鬼」,但你怎麼知道他怎麼想你?你又怎麼知道他怎麼想你怎麼想他?這就形成一條無限的「猜疑鏈」。遑論大家語言、文化,甚至身體特徵都不同,本就幾無可能講清楚,就像你不能指望一顆樹「看」懂你微笑揮手一樣。

戰略互信漸失 恐增誤判意外

結論十分冷酷:一旦察覺對方存在,只有先下手為強,方能保證自己的文明生存。縱是知道對方比自己弱也不能袖手,因為數百數千數萬年,在宇宙中連一貶眼都不是,對方技術在此期間完全可能爆炸式發展,屆時被消滅一方就會是自己。「在黑暗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獄,就是永恒的威脅。」

把黑暗森林從宇宙尺度縮小至地球,難道不是很像大國一再難逃修昔底德陷阱的悲劇?

今天美國恐懼被超前,擔心失去二戰後得來、冷戰後唯一的霸主地位,在國家安全戰略公開指中國是「唯一意圖和能力具備,欲重塑國際秩序的競爭對手」。這邊廂,有5,000年歷史的中國清楚,任何朝代皆有盛極而衰之時,真正的國際秩序不會由個別國家永遠說了算,並認為美國人不是沒有這樣的理解能力,而是「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

第三方視角更客觀。去年聯合國大會期間,新加坡外長維文(Vivian Balakrishnan)在美國一個智庫活動上,談論中美局勢時幾乎就說出「猜疑鏈」。他告訴美國人:「不只所謂的民主政體有內部政治,共產政權亦需要回應社會的焦慮。我們都目睹中國變得更敢於捍衛自身利益,它相信時機已經來臨,希望在國際秩序中獲得應有的地位。」

維文指出:「從第三國角度冷靜看,中美關係正在缺失的關鍵成分,就是戰略互信。正如人際關係,當信任不存在,就會總是假設對方最壞一面。危險在於,這會導致升級螺旋。一方的一言一行,另一方會有所反應和反制,這會增加誤判和意外機會。我認為中美的終極焦點就是台海,這是北京最紅的紅綫。」他強調,第三方國家都不願選邊站,卻必在中美惡鬥下遭殃。

中美要消解猜疑鏈,雖說遠遠沒有不同星球文明之間那樣極端困難,但也確實一點都不易。中美皆不願兵戎相見,同意保持溝通管控分歧,是個好的起點,惟「不想」打仗只是條低得不能再低的基礎,更無法保證「不會」。中美承接去年11月元首會氣氛,新年安排財金官員面對面會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料將訪華,短期內正面衝突機會不大,個別領域反而可能合作,但真正的問題沒有解決。

美逼多國與華脫鈎 全球化開倒車

尤其美國快要窮盡戰爭以外阻止中國超前的牌,正愈發兇狠。就如三體文明以「智子」封鎖人類科研,試圖使地球無法抵抗數百年後抵達的三體艦隊,美國亦正嘗試不戰而屈中國之兵,以芯片卡脖子來支配中國發展步伐,而中國愈是發力技術攻關,美國就愈是卡得緊,形成了惡性循環。加之五角大樓為眾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部署訪台說明,美國打台灣牌之心不會息,中美避免衝突就更難。

地球上不同文明要消解猜疑鏈,以貿易建立互相依存本是最好辦法,遺憾的是全球化似乎正在開倒車,而美國無疑是軚盤上一隻巨大的手。

新西蘭惠靈頓大學美裔學者傑克遜(Van Jackson)今年新書《Pacific Power Paradox》(太平洋權力悖論)指,亞太地區1979年至今再無爆發國與國的戰爭,盟主美國自有功勞,可是美國依戀至上地位,正反過來威脅亞太和平。該書認為,中國以貿易提升自身地位,並使亞太各國同時受惠,美國則一直忽視了貿易這點,現在更欲強迫各國違背自身利益與華脫鈎,很難成功,更恐導致危險。

的確,美國對華芯片卡脖子、貿易脫鈎斷鏈,會否進一步變成全面圍堵封鎖,或這些措施最終能否達到美國想要的效果,第三方國家,包括美國盟友的態度至關重要。

美國如果沒有他們的配合,中國以貿易提升地位的模式則可繼續,哪怕步伐會慢一點。重要的是,就算在芯片領域,美國也無法提供完全取代中國而滿足市場的途徑。因此中國縱是忍辱負重,亦不可為反制美國而打亂國際貿易生態。稀土牌按兵不動,相信也是這個原因。

願第三方清醒 保中美朋友圈重疊

《三體》書中描述反映,即使外星文明侵略地球,各國仍難免互相猜度。中美之間的猜疑鏈也許永遠無法打破,而避免戰爭發生,第三方尤其是亞太的平衡,也許和北京與華盛頓態度一樣重要。但願區內力量都能保持清醒,令中美朋友圈維持重疊,而不要陷入烏克蘭式的迷惘。

新加坡外長維文去年曾談論中美局勢,強調第三方國家都不願選邊站,卻必在中美惡鬥下遭殃。(路透社資料圖片)

撰文 : 連兆鋒

欄名 : 中外廣角鏡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