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環境穩定 電動車有望「香港製造」

評論 2023/01/30

分享:

分享: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早前接受訪問時指,他期望兩三年後便可有第一輛香港製造的電動車,「如果在香港真的決定要建立新能源汽車的整車生產綫,那大灣區,包括深圳可以提供很好的供應鏈,我們的汽車零部件能保證非常穩定的供應,理想的情況是做出一套完整製造車的生產綫,即是香港製造,做一個適合香港的品牌出來。」

政策急轉彎 港電動車產業起落大

作為駕駛電動車多年的用家,筆者對於孫東提出的願景,可謂既喜又憂。感到欣慰是因特區政府展現出大膽構思,敢於為香港打造新產業。

避免經濟結構長期依賴地產、金融等傳統產業。電動車普及化是全球趨勢,這股潮流不會逆轉,各地政府都在政策上推動轉型,甚至招攬電動車生產商於當地設廠,打好產業基礎,孫東對香港在一國兩制中的定位拿捏準確,香港既是面向國際,亦可以借助大灣區作後盾,這條供應鏈優勢,可令香港成為製造電動車的基地。

雖說在建立發展電動車產業方面,香港前景好、條件足,但經過多年深耕,本港的支柱經濟結構早已成熟成形;而另屬於創科範疇、肩負重振「香港製造」使命的電動車產業,若要突圍而出,除了本身的實力、魄力、以及對市場發展的前瞻掌握,還須依靠政府持續而有力的政策財稅支援。回望香港電動車產業的「大起大跌」,不難發現對發展新興產業的最大風險,是政出多門和「政策急轉彎」,而最大的支持則來自財稅費用的優惠,在進退得失之間,凸顯了「成也政府、敗也政府」的使命責任。

續推稅務優惠 吸生產商來港設廠

公共行政複雜微妙,既易引發煩瑣的體制本位、政策方向、利益權責乃至緩急順序等歧異,亦易受外在環境和社會氛圍所影響,令政策反覆多變。就以電動車政策為例,便因其涉及減少路面廢氣排放、交通流量管理和推動創科經濟等不同屬性,而出現由環境及生態局主管、原運房局煞停稅務優惠、創科及工業局提出發展新願景的「三頭馬車」現象,易予人政策跌宕失焦的負面擔憂。

電動車產業現正穩步發展,而高達9成的電動車車主,都經由「一換一」計劃領取稅務優惠,反映政策優惠的成功及其決定性作用,但該計劃將於明年屆滿,市場的不確定性正快速浮現,業界的投資決定變得更審慎遲疑,會否窒礙行業的長遠發展,令人憂慮。隨着下一份財政預算案發表在即,筆者希望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推動並且主導與相關部門的協調,統一政策發展的方向和步伐,開創新的政策支持,打造穩定及持續的政策環境,吸引生產商來港設廠,讓「香港製造」的電動車成為新的經濟火車頭。

本港電動車產業若要突圍而出,除了本身實力,還須依靠政府持續而有力的政策財稅支援。(資料圖片)

撰文 : 陳建強 香港專業人士協會會長

欄名 : 評論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