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針灸何效之有

副刊版 2023/02/01

分享:

分享:

針灸治療時,人們自然靜下甚至入睡,或清醒者全程感受針下痠軟痛減過程;或有些健談的,亦喜歡問問針灸拔罐何許之物也,治療效能云云。每天歡喜與知音針友交流,夫復何求!

針灸源遠流長,據說最早的針治療行為,為山洞石窟時期古人以尖銳鋒利石器刺激皮膚,或致痠痛或刺破患處放血清毒。及至戰國時期青銅冶煉技術高超,製造不同細銳程度及形狀針具,發展出9種不同外形及功能針具。至近代,針具主要採用毫針,並因工業技術提升,製造出不同長短粗幼針具,針對穴位深淺及患者體質而論針長短型號。

人體生理功能核心為五臟及六腑,與四肢皮筋骨肉間連繫全靠經絡系統。經絡系統可作為氣運行通道,亦可反映臟腑氣血氣衰,所以四肢疼痛因由為局部不通氣症狀,亦可作反映內臟氣狀況,故此有「不通則痛,不榮則痛」之說。

現代生理學研究針灸療效,較廣泛認同的解釋包括痛閘理論及內啡肽理論。人體皮膚存在各式的觸覺及痛覺感受器,不同感覺以不同類型及速度神經傳遞神經信息。針灸刺激慢速觸覺,信息能於脊髓層面,透過抑制通路阻斷痛覺信息,使信息無法傳至腦部,不能產生痛覺。痛閘機制止痛效用快,惟維持效果短。

另一針效理論指針感若轉至中腦神經中樞處,能誘發分泌具止痛作用物質內啡肽,內啡肽再作用於神經連接處,阻擋神經突觸傳遞痛信息物質。相對痛閘理論,內啡肽需時以達到止痛作用,但止痛持續時間長。

痛閘及內啡肽理論,很好地解釋針灸作用於脊髓及中腦層面神經系統,達致長短效不同的止痛機制,但這又不足以解釋受針灸處的消炎及促進康復的原理。及至近年有研究解釋針灸能促進腦內分泌血清素,再透過血液循環至傷患位置,促進遠端受傷軟組織消炎止痛。這有別前述的作用機制,再非全依賴神經系統止痛,透過血液血青素有消炎作用。

另一研究亦指針刺處能抑制炎症物質分泌,促進一氧化氮釋放,改善傷患處血液循環,亦解釋針灸部位的治療後的消炎消腫改變。

針灸作用於傷患局部、脊髓神經傳遞、腦內神經或血液傳遞止痛物質,作用機制涉獵不同層面,理論百花爭鳴及齊放。

撰文 : 盧文健 物理治療師、註冊中醫師

欄名 : 理療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