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支持者認捐動機 探討眾籌成功關鍵

評論 2023/02/02

分享:

分享:

企業家和小企業愈來愈多使用基於回報的眾籌(reward-based crowdfunding),為其創意項目籌集資金,而為了保證募集到的資金,大多數眾籌平台都要求認捐總額必須超過預先設定的籌資目標。在眾籌過程中,從開始到抵達資助門檻的不同階段,支持者的行動會受到甚麼因素影響,是一個很有趣、也很值得探討的問題;事實上,在「回報眾籌」愈來愈受到青睞的趨勢下,更多地了解支持者的行為動機,對此趨勢的健康發展是有利的。

4大常見模式 「回報眾籌」最可行

近年所興起的眾籌--從眾多個人籌集資金,每個人出資很少,這種取得資金的途徑受到愈來愈多行業和學術研究人員關注。常見的眾籌模式有4種:1、捐贈型模式(donation-based model),即不給捐贈者任何回報,常用於救災、醫療、扶貧等公益事業的籌款;2、貸款型模式(lending-based model),眾籌公司向貸方提供有吸引力的利率,歸還本金,以眾籌款項向個人提供眾籌貸款,用於債務整合、家庭裝修、汽車融資等目的;3、回報型模式(reward-based model),企業家從支持者那裏籌集到資金後,給予支持者非金融的回報,如新的產品或服務;4、股權型模式(equity-based model),這種籌資方式類似回報型模式,因為它也用於為初創企業提供資金,但不同之處在於支持者獲得公司股權,而不是非財務獎勵。

在這4種眾籌模式中,筆者對「回報眾籌」最感興趣,因為此籌資方式已成為企業家和小企業籌集資金的可行選擇,許多跨越藝術、電影、遊戲、音樂和技術等各個領域的創意項目,都通過這種眾籌方式成功獲得資金。截至2018年10月,最大回報眾籌平台之一Kickstarter,已從全球超過1500萬支持者,為超過150,000個項目籌集了39億美元;另一個平台Indiegogo亦於截至2018年1月,為超過800,000個創新想法籌集到13億美元。

盡管回報眾籌平台很受歡迎,但支持者承諾和分享行為背後的動機,尚不完全清楚。有學者曾進行研究,基於調查數據的研究揭示,當中既有純利他主義,也有不純利他主義的「親社會動機」,例如溫情效應(warm glow)、形象關注(image concerns)以及基於回報的經濟動機;然而,不同動機在推動支持者行為中的相對重要性,卻各有說法,一些研究表明「親社會動機」的強烈影響,而另一些研究則指出經濟動機的主導作用等。筆者對這個問題進行研究,旨在通過實證調查支持者在不同籌資階段的動態行為模式,更深入地了解支持者的動機。

集資達標前 「親社會動機」推力大

我們利用了大多數回報眾籌平台(如Kickstarter)所採用的「全有或全無機制」,即項目創建者設定籌款目標(門檻)和時間段,然後支持者前來為項目認捐,及/或在社交媒體網站上分享項目信息,當在籌資截止日期前籌集的金額達到門檻,創作者才能保有認捐的資金。現有的研究文獻,對支持者在「回報眾籌」中的決策制定,將資助期作為一個整體來處理,顯然有所不足,因為在達到資助門檻不同階段作出承諾的支持者,可能具有不同的動機。筆者通過今次的研究,冀能填補這方面的空白,從而對「回報眾籌」支持者的動機,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

有研究指出,在達到籌款門檻之前,「親社會動機」在支持者的決策中起着重要作用,支持者可能會認捐或與朋友分享項目信息,因為他們有幫助項目創建者和支持事業之心;觸發其親社會行為的因素,可能包括幫助他人的感覺良好、產生有意義的影響、樹立良好的形象等。此外,獲得回報的願望,可能是支持者的另一個驅動因素,然而在此階段,項目質量和未來成功的不確定性,可能會削弱這種經濟動力,並阻礙支持者作出捐助貢獻。

隨着項目接近其資金籌集的門檻,項目失敗的風險大大降低,在此階段,認捐支持者可以左右項目的成敗。此時,感知影響力(perceived impact)提升,可能會給支持者帶來極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反過來又會增強他們的「親社會動機」,並促使他們認捐的可能性大幅增加。在這個關鍵時期,口碑推薦也可能會加速,因為在社交網絡上分享項目信息,可以促進籌款。

達標後經濟誘因增 似預購預售

當塵埃落定,籌集資金項目達到閾值(threshold,閾指界限,故又稱臨界值,是指一個效應能夠產生的最低值或最高值,即打破原有均衡引起的變化)後,支持者就會確定項目的成功,並把達致資助目標視為項目質量高的標誌,因而獲得回報的經濟動機得到增強。支持者在這個階段的資金行為,更像是預購預售,他們的分享行為與在綫購買中的產品推薦高度相似,不過「親社會動機」可能會被削弱,因為無論未來支持者的行為如何,項目都會被實施。

在達到資金門檻的不同階段,支持者數量和在社交媒體的分享可能不同,這有助於揭示不同動機在支持者決策過程中的相對重要性。在這項研究中,我們構建了一個用Java編寫的數據「爬蟲」(crawler written),從2015年10月7日到2015年12月15日,從「細粒度級別」(fine-grained level)每兩個小時提取一次Kickstarter上的項目信息,總共70天,並採用「固定效應負二項式模型」(fixed-effects negative binomial model),以檢查支持者行為的變化,並發現兩種類型的閾值誘導效應。

有關研究方法和計算,不擬在本文詳述(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筆者論文「Threshold Effects on Backer Motivations in Reward-Based Crowdfunding」),而只聚集研究的發現和結果。

我們檢測了達到閾值階段對「回報眾籌」支持者承諾和分享行為的影響,發現在項目達到閾值的幾個小時內,支持者的支持激增,這可能基於支持者因接近目標而產生的「親社會動機」增強。此外,達到閾值之前的支持,明顯高於達到閾值後,提供的經驗證據表明,「親社會動機」在推動支持者的承諾和分享決策方面,超過了不確定性減少和「羊群動機」。

扼要總結,首先,在項目接近其資金門檻的幾個小時內,支持者數量和在社交媒體的信息分享急劇增加;其次,在達到閾值之前的幾天裏,支持者的數量和社交媒體分享,大大高於之後的幾天,這兩種類型的閾值效應,在公益項目類別中更為明顯,這與公益項目更有可能誘發支持者「親社會動機」的理論一致。

研究結果提供了明確證據,證明「親社會動機」對推動支持者行為具有強大影響,而目標接近性(goal proximity)和項目「親社會性」,對支持者的「親社會動機」有積極影響。這些研究發現,對「回報眾籌」的設計起重要的參考作用。

企業家和小企業愈來愈多使用眾籌為其創意項目籌集資金,而這種取得資金的途徑亦漸受各行業和學術研究人員關注。(資料圖片)

撰文 : 王靜 科大商學院資訊、商業統計及營運管理學系副教授

欄名 : 評論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