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復甦 首要重建市場信心

評論 2023/02/02

分享:

分享:

2023年中國經濟的嚴峻性一點都不可低估,盡管防疫政策於去年12月開始調整,讓困擾中國經濟成長3年的營商環境帶來一股清風,居民生活開始回歸日常,工廠及企業開始正常生產,股價上揚,人流、物流開始順暢流動,中國經濟似乎正在回歸常態,不少人認為今年經濟增長又會回到穩增長之路(如GDP增長達5%以上);但實際上,就目前情況而言,去年初提出影響經濟成長的3重壓力(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還是壓力山大。

穩增長3大動力 料復甦漫長

近年經濟穩增長的3大動力(房地產、平台經濟、出口)要復甦,肯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出口方面,受「動態清零」防疫政策困擾,有外資逐漸流出中國,去年下半年開始出口增長下降,去年12月出口負增長達9.9%,而這種趨勢短期內難以改變。

平台經濟方面,受運動式監管影響,近年來中國平台經濟收縮十分嚴重。為了應對這種運動式監管,當前中國平台大型科技企業行為出現了重大改變,政府的新承諾及短期刺激政策,要改變大型平台企業的這種行為方式,同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在短期內再創平台經濟的繁榮十分困難。

至於房地產業方面,這個20多年來作為拉動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動力的行業,在去年市場預期完全改變,周期性調整已經開始,而且這種調整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今年要讓房地產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並再次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其概率幾乎為零,因為「保交樓」的任務沒有完成(目前「保交樓」完全復工率只有20%左右),任何短期刺激優惠政策,都無法讓居民有信心進入市場。

就這幾個方面的問題而言,都在於社會預期減弱,在於企業和居民對經濟未來發展的信心不足。

這也就是為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認為,2023年「經濟工作千頭萬緒,要從戰略全局出發,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綱舉目張做好工作」;也就是說,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是推動2023年經濟穩增長的抓手和關鍵,是今年中國經濟發展的「綱」。只有社會預期的轉變,只有市場、企業、居民對未來經濟的信心得以提振,才能讓中國經濟回歸到常態,並重新踏上穩增長之路。

提振社會預期 經濟復常關鍵

那麼,如何才能「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呢?這裏既有觀念上的重新定位及體制上的重大改革,也有政策法律層面上的釐清與調整,而前者更為重要。所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文件中提到,「針對社會上對我們是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不正確議論,必須亮明態度,毫不含糊。要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

宣示民營經濟重要性 及時且重要

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經濟發展,這是中共十七大以來經濟發展基本原則。可以說,就當前提振民營企業家的信心來說,這種政策宣示是非常重要的。

當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在2013年開始落實的時候,其精神實質就是強調市場經濟,強調「兩個毫不動搖」,強調要為民營企業家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和政策環境;也正是這種政策上的宣示,當時國內各類市場主體非常看好中國經濟的未來前景,民營企業紛紛加大投資,開辦新的企業和擴大原有企業規模,在2014至2019年的5年間,中國市場主體(包括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的數量翻了一番,達到1.18億戶,這就是當時的市場信心。

但是,到2020年之後,中國民營企業家對市場的信心則在逐漸地喪失,部分甚至完全喪失信心,其原因既有在2018年之後放任一股與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背道而馳的聲音逐漸泛起。這股輿論要討伐資本、貶抑民營企業、消滅私有制等,再加上過去兩年,中央對民企雲集的大型平台經濟、教培等行業,進行運動式監管,從而引發外界擔心「國進民退」,導致民營企業家焦慮迷茫,缺乏投資及創業動力,對市場信心喪失。因此,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政策上宣示民營經濟的重要性,是及時也是重要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提振民營企業家的信心。

有利營商環境 清晰政府權力邊界

但是,僅此還是不夠的,因為突然爆發的3年新冠疫情,在其防治的過程中,把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嚴重滯後的弊端,暴露得淋漓盡致。幾十年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所面臨的基本問題,就是以市場配置資源還是以計劃配置資源的問題,也就是政府權力邊界如何確定的問題;本來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對此確立了基本原則,但是隨着疫情爆發,導致了市場的發展空間、居民的生活空間全面收縮,甚至讓大量企業破產倒閉。

所以,要重建企業家的信心,並非僅強調「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就可一了百了,而是要重新清晰地界定政府權力邊界。

就當前經濟形勢而言,要重建企業及居民的市場信心,不僅要創造有利於民營企業的營商環境及政策環境,而且要重新界定政府的權力邊界,減低對微觀經濟活動的過多干預,這是重振中國經濟信心的根本所在。

要重建企業及居民的市場信心,須創造有利於民營企業的營商環境及政策環境。(中新社資料圖片)

撰文 : 易憲容 青島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欄名 : 評論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