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及早「預設照顧醫療指示」 如願終生
昔日社會思想比較保守,談論死亡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如今雖然社會文化比較開放及理性,但普遍中國人對死亡這類話題也比較含蓄,不想拿出來討論,畢竟有些難以啟齒,而一般人對於臨終前的「預設照顧計劃」(advance care planning)及「預設醫療指示」(advance directive),普遍認識不多。
提前了解 免倉促面對添壓
「預設照顧計劃」是指患有嚴重疾病的人士,在清醒及知情的情況下,經與家屬及醫護人員商討,決定日後在病危及精神不能自決的情況下,所接受的醫療及個人照顧計劃,計劃內容會被記錄下來,日後成為醫護人員的參照。設立這計劃之目的,是尊重病人的意願,並按其意願提供適切的醫療照顧。計劃內容還包括選擇在家離世、器官捐贈、後事等其他相關安排。在商討的過程中,病人可以訂立「預設醫療指示」,以文件方式表達當自己到了生命末段而不能自行決定的時候,在指定的情況下,拒絕接受哪些維持生命的治療程序。
制定合適的「預設照顧計劃」,需要作多方面的評估及考慮,亦可能需要進行多次的商討,才能達致共識,我們是否應該及早思考?當然,這也不能一概而論,由於各種疾病的徵狀、治療方法及成效也不盡相同,個人的病況和價值判斷亦因人而異,對於患有末期疾病並在治療初期的人士,其精神狀況仍然是清醒,也理解自己將會面對的轉變,在此刻制定計劃,是比較適宜的;至於身體健康人士,未必需要為此事過早考慮,但是筆者認為,能夠提前了解「預設照顧計劃」,到了日後有需要為自己或家人做計劃的時候,將會很有幫助,免得到時倉促面對,倍添壓力。
及早與家人和醫護人員商討臨終醫護及後事的安排,好讓家人了解病人的意願並協助執行,可避免日後各方意見不合或爭拗,減輕心理負擔,而醫護人員亦可更清楚了解病人的意願,為病人提供合適的治療方案,有助減輕病人及家屬精神上的負擔。
助了解病人意願 減各方心理負擔
「預設照顧計劃」的發展在香港由2004年開始至今,已快要接近20年,醫院管理局亦於2010年出版了成人預設醫療指示的醫護人員指引及執行表格,業界、學界及不同持份者正討論將病人意願作中央登記的可行性,期望於2023年將「預設照顧計劃」的草案提交立法會討論,以及進行相關立法程序。
相比起十多年前,目前社會大眾較願意表達自己的臨終意願,但是大家對以上兩項預設安排的認識並不多。筆者的長輩黃老太和友人有次參加社區的健康教育講座,期間友人得知講座中的主題是關於生死教育及臨終安排後,心裏覺得不悅,馬上離開,其後更告訴黃老太,幻想自己面對死亡是不切實際的,何必面對這種不安;另外亦有長者希望與家人談論自己的臨終安排,卻不知道從何入手,相信在這方面,社會仍需要加強宣傳及理性討論,令市民建立相關知識,以及正面的態度,在有需要的時候為自己及家人作出合適的安排,達至如願終生。
撰文 : 李燕瓊 香港都會大學護理及健康學院副院長(學與教)暨教授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