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文章
中國債市走勢 取決兩因素
對於中國資本市場而言,2022年並不是順利的一年,債券市場同時面臨着國內理財贖回和外國投資者撤退帶來的衝擊。除了疫情對經濟和投資情緒的影響外,中西方貨幣政策的差異(即美聯儲的緊縮立場和人民銀行適度放寬)導致息差擴大,並引發資本外流;信貸風險上升亦使高收益發行人的處境更加艱難,在這樣的背景下,2023年投資者會重新轉向中國債券嗎?
美息料將見頂 利好人幣債券
市場普遍認為,美聯儲利率即將見頂,這對於人民幣債券來說,是一個好消息。隨着中國收益率上升,其與美國10年期主權債券的利差,已經從2022年10月的152個基點,收窄至今年1月中旬的57個基點(圖一及圖二);美元走軟可能也會有所幫助,投資者會發現人民幣債券的吸引力上升;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監管壓力放寬,也會降低相關信用風險,提供周期性機會。
不過,改善風險偏好仍然需要一定時間。不同股權結構和評級債券之間的信用息差,近月有所擴大,但隨着更多支持性政策出台,至上月已經可見一些改善;在岸債券違約率有所下降,但具有償還壓力的債券(包括違約、技術性違約、寬限期內償付和展期)比例從2021年的0.56%,上升到2022年的0.64%(圖三),意味着高達1,600億的人民幣債券,正依靠債券延期才能存續。
同時,房地產商政策放寬的影響需要更加明顯,特別是在離岸市場。隨着政策緩和,2022年12月市場對開發商持負面情緒的比例已經從同年9月的47%下降至25%(圖四),然而房地產行業內部仍然存在嚴重的信用兩極分化。從合同銷售資料來看,國有房企的銷售額雖然有所改善,但2022年1至11月仍然按年下降了21%,同期民營房企更是下降53%。
要看政策能否抑制信貸風險
簡而言之,在防疫限制已經解除、中國經濟前景復甦的背景下,去年12月已經有外國資本重新流入中國債券市場的迹象。雖然房地產市場高速增長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但更多開發商能夠籌措到新資金,也是令人鼓舞的進展;然而,目前家庭相對於投資更加偏好儲蓄,短期內國內投資情緒可能會繼續波動,如果美聯儲停止加息,以及當前政策能夠成功抑制信貸風險,2023年中國債券市場的趨勢有望好轉。
▲ 雖然房地產市場高速增長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但更多開發商能夠籌措到新資金,也是令人鼓舞的進展。(中新社資料圖片)
撰文 : 艾西亞(Alicia García Herrero) 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