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鑑外地經驗 培育綠色金融人才

評論 2023/02/09

分享:

分享:

氣候變化已成為今日世界各國政府和私營領域關注的焦點。2017年,香港特區政府發布了《氣候行動藍圖2030+》,提出在2030年將香港碳強度由2005年水平降低65%至70%的減碳目標,相等碳排放總量減低26%至36%,並致力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

盡管特區政府有意拓展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市場,但人才短缺仍然是香港的一個緊迫議題。基於這個領域的跨學科性質,是以需要科學家、研究人員和學者之間的緊密協調,使吸納這方面的人才面對更大挑戰。

科大商學院綠色金融研究小組最近完成一項有關香港培育綠色和可持續金融人才的報告,為香港構建相關人才庫提出建議。報告題為《香港綠色和可持續金融人才發展和策略》(The Hong Kong Green and Sustainable Talent Development and Strategy),我們對業界人士進行訪談及作問卷調查,冀助香港訂出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發展策略。

就推動香港綠色和可持續金融人才發展,相關決策局、政府部門及機構已推出多項措施。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了解及參考各地的措施,可供我們的政策制定者和培訓機構作借鑑,有助找出需要改進的地方。囿於篇幅,我們將以兩文簡述報告要點,本文扼要闡述英國、新加坡及歐盟在綠色金融人才培訓的做法,而有關香港在培訓綠色和可持續金融人才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相關機遇和挑戰,連同研究建議,將另文論述。

善用特許機構 提供專業知識

英國被認為是氣候行動的全球領導者之一。2021年,英國在格拉斯哥主辦了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並發行了首個英國綠色國債(Green Gilt),籌集了60億英鎊資金;早於2019年6月,英國成為第一個通過法律,要求到205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至淨零的主要經濟體,而同年推出的《綠色金融戰略》(Green Finance Strategy),是全國最重要且全面的綠色金融頂層設計,並勾勒了如何通過利用其世界知名大學和特許狀(chartership)的寬廣網絡,捕捉全球對綠色金融培訓和資格認定需求所帶來的商機。

在特許機構方面,英國擁有各種各樣的專業培訓計劃,可以為金融從業者在氣候金融和ESG領域開展業務,提供所需的技能和專業知識。2018年,英國特許銀行協會(Chartered Banking Institute)推出了「綠色金融證書」(Green Finance Certificate),英國特許金融分析師協會(CFA Institute)也開發了ESG投資證書。

2019年7月,繼《綠色金融戰略》啟動後,英國政府和綠色金融研究所(Green Finance Institute)亦啟動了「綠色金融教育憲章」(Green Finance Education Charter),以幫助培養綠色金融方面技能和能力的人才。

在公共培訓方面,牛津大學為英國政府政策官員開設了短期課程,以學習綠色金融的基礎知識;當地其他大學也開始開設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學位,例如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商學院提供氣候變化、管理和金融碩士學位,高雲地利大學(Coventry University)和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也提供類似的理學碩士課程。

對香港來說,英國的實踐經驗有甚麼可供借鑑的地方?香港與英國的特許機構,其實有悠久的歷史聯繫,其中一些組織在香港還設有分支機構,但關於它們在當地參與綠色金融討論程度的公開信息很少,因此可透過與這些機構的聯繫,乘搭培訓「快車」,得到與香港整體綠色金融人才發展管道聯綫的技能發展機會,例如特許金融分析師協會已經在香港提供了ESG投資證書,為香港從業員提供了一個方便快捷的選項,快速提升該領域的技能;同理,非金融部門的特許機構,也可以支持氣候和環境專才的整體技能提升,例如能源協會(Energy Institute)可聘請本地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對於生成與氣候相關的數據並注入金融市場,這些人員至關重要。

新加坡培養綠色和可持續金融人才有其獨特之處,就是勾勒出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市場運作所必需的技能。2022年2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和新加坡銀行與金融研究所(IBF),清楚列出了個人在綠色和可持續金融中履行各種職責所需的12項技術技能和能力,有關細節囿於篇幅,不在此詳述,但無論如何,這個技能框架可作為培訓與教育機構開發相關課程的參考點,這些課程可以滿足市場需求,並具資格獲得政府相關資助。

積極培訓公職人員 提供大學課程

2020年6月,新加坡管理大學(SMU)與世界銀行集團(WBG)和亞洲基礎設施(Infra Asia)攜手,為基礎設施領域的地區中高級政府官員,制定了一個能力建設計劃(capacity building program)。該計劃結合了世界銀行集團在能力建設計劃方面的經驗,以及私營領域融資方面的專業知識,加上Infra Asia對東盟地區的深入了解。可說是一個有效的互動和協作平台,對現實生活中的案例作出研究,並進行實地考察,以及與國際思想領袖進行「爐邊談話」(fireside chats),互相交流。

2022年2月,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啟動了可持續與綠色金融理學碩士(MSc SGF)計劃,這是該校商學院與可持續與綠色金融研究所(SGFIN)的合作項目。SGFIN為區域和全球投資者、區域家庭和企業、以及政策制定者不斷增長的需求,提供重要支持,目標在建立思想領導力、提供教育計劃等,捕捉並量度各種公司和投資決策的可持續性和環境影響。

對香港來說,可以參考新加坡在培訓公共部門和提供高等教育及專業課程方面的做法;重要的技能和能力也可以與某些專業職位的許可要求相關聯,以確保人才的質量。大學課程代表了對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的主要教育承諾,因為大學為理解可持續性奠定了基礎,而且學術教育與漸進的專業培訓和認證相結合,是很重要的。

按監管要求變化 培訓金融從業員

歐盟一直站在致力建設可持續金融體系的最前沿,並通過立法和政策來實現。歐盟可持續金融分類法(EU Taxonomy on Sustainable Finance)等政策,構成更廣泛的可持續金融披露條例(Sustainable Finance Disclosure Regulation,SFDR)框架的一部分,以助市場實踐提供明確的定義和標準。

歐洲槓桿金融協會(ELFA)等行業協會,通過白皮書和行業指南,幫助成員了解如何將法規應用於日常工作,例如ESG條款在槓桿金融交易中的應用等,向從業者提供信息,以支持將ESG納入金融市場的功能。

另一方面,歐盟也有意識地加強科學家和工程師與金融市場之間的合作研究和培訓。歐盟聯合研究中心(JRC)是歐盟委員會的科學和知識服務機構,它聘請科學家開展研究,以便為歐盟政策提供獨立的科學建議和支持。

JRC已參與制定歐盟分類法等政策流程,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個可持續金融暑期學校(summer school),向學者、政策制定者和專業人士開放,目的是讓研究人員了解所面臨的最棘手問題,並幫助他們進行與政策相關的研究。

總的來說,英國、新加坡和歐盟在發展綠色和可持續金融人才方面,各有特色和側重,英國着重發揮特許機構於人才培訓的角色、新加坡積極提升其公職人員的技能、而歐盟則就監管要求的轉變教育相關人員。有關香港推動人才培訓的情況,以及我們的研究建議,將另文討論。

氣候變化已成為世界各國政府關注的焦點,港府亦於2017年發布了《氣候行動藍圖2030+》,提出減碳及碳中和目標。(資料圖片)

撰文 : 科大商學院綠色金融研究小組

欄名 : 評論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