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國際多邊合作 化解人類危機

評論 2023/02/16

分享:

分享:

上周二(7日)凌晨,土耳其東南部靠近敘利亞邊境發生7.8級大地震,隨後多次威力巨大的餘震,造成死傷無數。截至昨日(15日),據媒體報道,土耳其和敘利亞兩國的遇難者人數逾41,000人。

全球十大風險 多涉氣候危機

這場自然災難再一次喚起上月中旬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WEF)發表的《2023年全球風險報告》(The Global Risk Report 2023)中,把「自然災害和極端天氣事故」(natural disasters and extreme weather events),列為短期第二大及長期第三大風險源頭。很顯然,自然災害和氣候變化引起的環境生態變化,已然在短期和長期內對人類的生存構成威脅,在2023年的全球風險來源中,除自然災害和極端天氣事故外,也有新浮現的非自然「人為性」風險,使2023年全球的社會經濟發展,較往年充滿更多不確定性。

報告所列舉的全球十大風險(見表),既有此前看似已告消退的風險,但目前卻又捲土重來,如糧食、能源供應短缺,導致價格飈升,推高生活成本等風險;也有一些新浮現的風險因素,如戰爭疊加地緣經濟衝突,形成新舊風險交織,使整體的風險格局變得更為錯綜複雜。

這份報告吸納了1,200多位全球風險專家、決策者和行業領導者的觀點,究竟在這群世界精英心中,怎樣思考和推斷2023年的世界發展和變局?

地緣衝突升溫 難復和平穩定

《2023年全球風險報告》描繪了一個令人憂慮的情景:首先,經過3年的蹂躪,新冠疫情至今未了,加上俄烏兩國於去年爆發戰爭,使能源、通貨膨脹、糧食和安全危機再度成為焦點。在這些捲土重來的危機推動下,後續風險將形塑未來兩年的風險格局,包括經濟衰退風險加劇、債務困境日益惡化、能源和糧食在供應不穩下價格上升,促使生活成本危機持續發酵;另一方面,在地緣政治和經濟衝突的博弈下,錯誤和虛假信息散播,催生社會極化趨勢、社會分化和凝聚力受損;在國際間爭逐多於合作的情況下,快速應對氣候行動中斷的風險升溫。

參與討論的風險專家推斷,如果國際社會不能在「氣候暖化緩減」和「適應氣候變化行動」領域進行有效的合作,上述的風險將在未來10年加劇全球暖化和生態系統崩潰。當「氣候暖化緩減」和「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失敗」下、自然災害、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環境惡化這些風險,便會揮之不去。

可以想像,地緣政治對抗導致社會和商貿環境惡化,加上衞生、教育和經濟發展領域的投資力度逐漸減弱,無可避免令社會凝聚力進一步受削;國與國之間的對抗不斷加劇,亦導致地緣經濟日益「武器化」和重新軍事化,意味國際間恢復和平穩定發展的局面益增困難。

細心觀察報告列出的十大風險,無論短期和長期,來自環境和自然方面的風險源頭佔了一半,包括「自然災害和極端天氣事故」、「緩減氣候暖化失敗」、「大規模環境損害事故」、「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失敗」、「自然資源消耗危機」,其中「緩減氣候暖化失敗」更成為第一大長期風險來源。

倘氣候暖化失控 恐惡性循環

事實上,一旦氣候暖化趨勢無法有效控制,生物多樣性喪失,糧食安全無法得到保證,價格飈升,自然資源進一步耗損,其聯動帶來的危機風險,包括生態系統崩潰、缺糧造成的饑荒,勢必令減緩氣候暖化行動的進程受阻,形成惡性循環。

很顯然,危機會破壞人類社會應對長期風險的努力,包括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換言之,自然和環境生態危機的破壞性,會外溢到社會及民生領域,世界經濟論壇在今年報告中所列的短期風險,即以生活成本危機居首。看情形,未來兩年可能出現的能源和糧食供應萎縮情況若不變,使生活成本有持續上升的壓力,償債負擔將加重,個人如是,國家亦難免如是。目前歐洲多國多個行業的受薪僱員,正舉行罷工,此起彼落要求加薪,以應對高踞不下的生活成本上升壓力,充分反映生活成本風險,可能正在走上升溫之路。

若要擺脫全球暖化帶來惡果的風險,報告建議國際社會須加速開展集體行動,共同應對氣候危機;另一方面,在地緣政治博弈下,各國軍費開支不斷增加,令動用財政刺激經濟的空間愈來愈小,難以緩沖持續生活成本上升危機帶來的影響。若這條發展路徑不能及時扭轉,報告預料脆弱國家將會陷入長期的危機狀態,從而無力投資於未來增長、人力資源發展和綠色科技。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種潛在風險趨勢下,風險專家、決策者和行業領導者擔憂人力資本的投資受損,確非杞人憂天,而人力資本投資恰恰也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在經濟發展方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剛於上月底更新《世界經濟展望》(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報告,預料今年全球經濟增長為2.9%,但同時指出,全球經濟前景風險仍偏向下行,推斷理據包括通脹高踞不下,為此中央銀行需要收縮貨幣政策,導致經濟活動急劇放緩;此外,若俄烏戰事升級,將進一步破壞能源和糧食市場穩定,一系列的風險因素說明,2023年是一個充滿風險變幻的一年。

加速開展集體行動 力挽狂瀾

總的來說,《2023年全球風險報告》警告,直面長期威脅的行動窗口正在快速關閉,在各項風險到達臨界點之前,國際社會需要及時開展集體行動,並呼籲全球領導人睿智地「在複雜的風險前景中,更好地平衡國家的應急準備和全球合作,採取共同行動,開闢一條擺脫連鎖危機的道路」,提出在強化金融穩定、科技治理、經濟發展,以及研究、科學、教育和衞生投資方面展開合作。

事實上,照目前發展形勢看,只有重回國際多邊合作,修復新冠疫情下各產業中斷的供應鏈,穩定全球經濟,才能夠把當前全球尖銳的短期風險,包括位列第一的生活成本風險化解,為紓解長期風險的努力和能量作好鋪墊,打好基礎。

自然災害和氣候變化引起的環境生態變化,已對人類的生存構成威脅,國際社會須加速開展集體行動,共同應對氣候危機。(法新社資料圖片)

撰文 : 李家濤 科大商學院利國偉商學教授、管理學系講座教授

欄名 : 評論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