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地緣博弈 美歐應全力救災

評論 2023/02/18

分享:

分享:

土耳其南部邊境發生大地震至今已接近一星期,土耳其與鄰國敘利亞死亡人數已超過4.3萬,當地仍有逾萬人在醫院留醫,地震亦導致接近50,000幢建築物受損,20多萬人受影響,所造成傷亡之巨,是土耳其立國百多年來最嚴重天災,超越1939年艾爾津詹(Erzincan)地震所造成的傷亡。

土耳其餘震 恐將持續一年

由於土耳其及敘利亞地區處於地殼下3個獨立板塊的交界處,板塊移動令斷層綫相互摩擦,所產生的壓力導致當地地震頻發。今次地震除了主震達黎克特制7.8級,隨後亦有百多次餘震,根據一些地質調查研究員的說法,由於今次地震位處東安那托利亞斷層帶(East Anatolian Fault)內,此區域斷層密布,與以往普通餘震一般發生在主震相同斷層上不同,由主震所引出新的斷層,令往後餘震更巨規模及殺傷力,有地震研究中心表示,預計小規模餘震將持續一年,相信將對當地居民及建築物造成相當深遠的影響。

由於當地天氣正值寒冬,增加了救援人員清理樓房及建築物瓦礫的困難,令搜救工作變得異常艱辛,受災居民既要流離失所、承受失去朋友及親人之苦,更要冒着寒冷天氣,在缺乏政府支援下,面對三餐溫飽的問題。另外,有報道發現,由於土耳其與敘利亞經常受戰亂影響,一般所興建的建築物並不穩固,更有土木工程師形容,此類建築物為「鬆餅建築」,雖然土耳其在以往大地震中已汲取教訓,頒布了更好的建築規範,但由於古老建築物仍然較多,此類建築並不能抵禦百年一遇的大地震,由建築物倒塌造成的傷亡在今次地震中顯露無遺。

由於地震所造成的傷亡十分慘重,已有輿論矛頭指向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包括未能及早為人民作好地震準備,早在2012年頒布的「國家地震戰略和行動計劃」,當中預期在2023年完成的行動,至今卻「只聞樓梯響」,相信今次傷亡巨大的地震,可能令即將進行總統大選的埃爾多安地位不保。

至於鄰國敘利亞,由於持續內戰,反政府武裝組織實質控制鄰近土耳其的邊境地帶,而重災區的第一大城市阿勒頗(Aleppo),則由敘利亞政府掌控,政治形勢令救援物資及國際支援甚難進入當地災區,亦令傷亡數字驟升。現時許多國際救援隊伍都與敘利亞反對派控制地區內的民事防護組織「敘利亞公民防衞」(俗稱「白頭盔」)合作,透過志願者為災區送上救援物資,但由於組織人丁單薄,面對爭分奪秒的救援工作顯得力不從心。

世界各地均有不同團體到土耳其進行搜救工作,其中中國內地、台灣及香港亦派出合共200名多搜救人員,在當地進行搜救挖掘,其中內地救援隊採用「蛇眼探測儀」的協助,利用光反射進行生命探測,由於該探測器重量輕及細小,其小探頭可深入微小縫隙探測,進行精準定位,大大協助救援行動;香港的搜救隊伍亦在近日救出困在瓦礫堆中達百多小時的生還者,為搜救人員及當地人民帶來振奮的消息。隨着時間過去,相信再救出生還者的機會逐漸變得渺茫,但只要搜救人員仍有一絲希望,仍會努力救出生還者。

人道主義為先 應暫緩敘利亞制裁

現時由於災區內醫療物品及食水供應缺乏,有機會出現下一波人道災難,包括由於環境污染而引發的傳染病、因傷患得不到適當治療而引發的傷亡等,世界衞生組織已發出緊急呼籲,要求提供4,000多萬美元,以滿足當地目前衞生健康需求。

由大地震所引發的一連串修葺及重建,相信需要極長時間才能令當地城市復常,面對世紀天災,歐美大國理應擔當起大國風範,人道主義當前應主動放下對敘利亞的制裁,在國際政治舞台上並不需要每每以地緣政治及美國利益為優先,霸權主義未必能贏得其他國家及世界的尊重。(文章只代表個人立場)

土耳其及敘利亞早前發生大地震,各地均派員協助搜救,其中內地及香港亦派出多名搜救人員。(新華社資料圖片)

撰文 : 龐朝輝 香港專業人士協會主席

欄名 : 評論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