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文章
刺激經濟政策 一切從實踐出發
眾所周知,取得巨大成就的中國改革開放,是從一個理論討論開始的。40多年前,內地《光明日報》發表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之特約評論員文章,由此揭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雖然「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論斷,有值得商榷之處,例如在自然科學領域,「公理」就是不證自明的,不用經過實踐檢驗,是邏輯的起點,但是對於絕大多數的普遍性事物而言,特別是存在多種不同理論解釋的領域,用實踐這個標準檢驗一下,確定究竟哪個理論比較正確、哪個政策比較有效,幫助人們作出正確的決定和選擇,破除對理論的迷信,哪怕是一些著名、甚至經典的理論,還是很有必要、很有益處的。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中國經濟承受了很大壓力,中央政府將面對的壓力總結為:「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也不斷出台經濟刺激政策,試圖緩解壓力、重振經濟。不過,從實踐檢驗的效果看,一些政策的效果並不明顯,可能需要考慮是否應該採取新的、更有效的策略。
減稅降費挺企業 3大盲點
例如通過減稅降費支持企業,這個政策的初衷是保住企業、保住就業,保住就業員工就有收入,有收入就會消費,就可以維持經濟的正常運行;但在實踐中,這個政策存在幾個問題,首先是很多小微企業在疫情期間經營困難,沒有多少業務,或者業務陷入半停頓狀態,減稅降費對它們幫助不大,相對而言,這個政策對於經營正常的大企業更有利。
其次,保住企業就是保住生產和供應,可企業經營困難的根源,是市場缺乏需求;在缺乏需求的情況下,政策的刺激重點卻是去保障供應,一定程度加劇供過於求的狀況,這樣加強長板而不是補短板的政策,刺激經濟效果自然不容易好。
第三,員工有工作、有收入,不必然意味着會積極消費,如果對前景看法謹慎的話,員工也可以選擇將收入儲蓄起來積穀防飢,就像現在金融數據反映出來的情況,存款大幅上升,不少民眾希望提前還貸,而不是增加消費。
投資基建 難助改善預期
內地過往刺激經濟的老經驗,是大力投資基建,在過去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這個策略運轉得相當好,既提振了經濟,又大幅改善了基礎設施;不過,在經過多年持續投資基建後,這個路徑同樣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是具備合理投資效益的項目愈來愈少,低效甚至無效投資逐步增加,金融系統壞帳撥備的風險上升;其次是基建拉動經濟的面比較窄,僅限於一些特定行業,一般民眾的感受不深,對改善預期、恢復信心幫助有限。
收銀根減債 槓桿卻愈推愈高
再如過去一些政策選擇中,過於強調控制財務槓桿,對於經濟帶來「控制風險的政策反而帶來新的風險」之反效果,例如理論上,減低槓桿率可以通過增加還債、減少借貸達成,過往政府希望降低槓桿時,常常採取收緊銀根、催收貸款的辦法,但金融實踐證明,收緊銀根催收貸款的辦法,常常造成實際槓桿率上升的結果,與理論想像完全不同。
理論和實踐結果背離的原因,是收緊銀根常常伴隨泡沫破裂、資產價格大幅下跌的結果,當市場主體擁有的資產價格跌幅快於減債速度的話,槓桿率就必然上升,造成愈減債財務槓桿愈高的怪狀。邏輯上,要想通過減債降低槓桿率,需要一個前提,就是在收緊銀根的同時,還能夠維持資產市場的大致穩定。
從中國近數十年的經濟槓桿率變化情況看,也大致印證了這個規律,多數情況下,財務槓桿率的降低、壞帳的解決,通常是在資產的升值周期,也就是說,當資產處於升值階段時,債務槓桿的問題相對容易解決;而當資產處於貶值階段時,積極減債很容易造成資產進一步貶值,繼而推高槓桿率,走向政策目標的相反方向。
由於中國的金融系統主要是國有,與西方發達國家金融系統普遍是私有的情況,有本質上的不同,一定程度具備國家信用背書,可以承受較西方金融系統更高的負債率,不宜貿然照搬西方的財務理論,自我設限,造成金融不能配合經濟發展的後果,忘記了金融應該服務於經濟健康發展的目標。
金融應服務經濟 忌照搬西方理論
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擴大消費定為刺激今年經濟的首要工作,也強調要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但是通過傳統的金融系統,放鬆信貸刺激消費、穩定房地產市場的辦法,近來也明顯遇到問題,例如一邊是金融系統不斷推動信貸增長,一邊是民眾不僅未見積極貸款,反而出現了排隊還房貸、減少貸款的行為。上月的金融數據反映,貸款按年有較大增長,可是同時又看到存款也在大幅增長,顯見貸款的增加並未轉化為社會需求的顯著增長。
最近還有一些令人感受複雜的消息,為社會所關注,各地有關房貸年齡的上限紛紛調高,某地竟然出現了「貸款年齡最長達100歲」的宣傳。據了解,相關產品是一款接力貸產品,需要有子女作為共同借款人,並且要根據買房人的實際情況綜合評估,最終需要銀行審批。據記者隨機訪問街頭民眾的報道,幾位受訪者都認為,這是變相讓子女背債的行為,態度相當保留。
想效果較好 宜棄過往路徑依賴
從實踐檢驗的結果看,在民眾對未來的預期沒有明確好轉之前,金融系統放鬆銀根、增加信貸的行為,並未得到民眾的積極回應。金融系統加力推出的非常招數,甚至可能會加重民眾對未來的悲觀,因為非常招數本身就意味着常規招數的失靈;勉強在這個方向繼續發力,很可能會事倍功半。
從近兩年刺激經濟政策的實踐看,很多過往常用、曾經有效的辦法,現在刺激經濟的效果都不算理想,要想刺激經濟有較好的效果,可能需要考慮拋棄過去形成的路徑依賴,打破禁錮思想的條條框框,一切從實踐出發,效果好的就堅持、效果不好的就改進,不能拿西方的經濟理論生搬硬套,否則經濟顯著好轉的目標就不容易實現。
▲ 在民眾對未來的預期沒有明確好轉之前,金融系統放鬆銀根、增加信貸的行為,未獲積極回應,繼續加力推出非常招數,甚至可能會加重民眾對未來的悲觀。(中新社資料圖片)
撰文 : 楊玉川 華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行政總裁、香港金融管理學院客座教授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