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中風病

副刊版 2023/02/22

分享:

分享:

都市人生活繁忙,容易忽略休息及運動,加諸飲食高脂高鹽,或又養成吸煙、飲酒習慣,易將自己置於中風高危因素中。據政府統計資料,以2019年香港人口750萬中,有高達57,000名中風患者。若以死亡原因來說,中風亦高踞香港第四大致死病因。即使脫離危險期急性期,後遺症亦十分影響正常生活,所以中風病威脅絕對不容忽視。

中風基本可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兩種。缺血性中風是由於腦部血管被阻塞所致,成因包括脂肪、血塊或空氣等,栓塞腦血管引致腦細胞缺乏養份而受破壞。出血性中風則因顱內血管爆裂,腦細胞既缺乏養份供應,及後血塊血腫進一步壓迫腦細胞,所以出血性中風起病急、影響範圍更廣,致命程度更高。

中風症狀基本上為半身不遂,患者可見左或右邊身手腳活動困難,並同側口面肌肉活動不靈。由於失去大腦控制脊髓生理的正常能力,病人會出現病理性肌張力增加,臨床表現即使患者放鬆肌肉,情況像當第三者屈伸其手腳時,仍覺得肌肉無時無刻繃緊鬥力。中風發病初期會先手腳無力,及後病理肌張力才會不斷遞增,使患者既收縮肌肉無力,亦因病理肌張力亢進而妨礙活動。

中風急救藥物技術瞬息千里,近年栓塞型中風病急救中,更是廣泛使用血栓溶解劑,這有助溶解阻塞腦血管血栓,改善並恢復腦部供血。溶解針使用有特定條件,包括病人必須於中風發病首3小時內注射,及病人須先進行電腦掃描以排除顱內出血。

中風分辨及處理分秒必爭,簡言之可用「談、笑、用、兵」原則提示中風的迹象以及時處理:若發現有人說話突然發音不清晰及笑談時口鼻歪斜,以及左或右半身活動不靈,例如手握杯筷不穩、提腳無力、容易跌倒,則應盡快呼召救護車送院治理,同時報告最早發現上述情況的時間。

時有早期中風者症狀不甚明顯,例如有長者跌倒後作循例檢查,才發現因中風才致腳無力而跌倒;或有些患者口面部症狀與體徵的方向不一,原來是更為嚴重病位的中風。謹慎留意長者或長期三高病患改變,及早識別中風先兆,病向淺中醫。

(iStock)

撰文 : 盧文健 物理治療師、註冊中醫師

欄名 : 理療感悟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