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眩不等於暈
暈眩常被合併來形容視物昏花、頭暈不適,但暈與眩實際為兩種不同症狀,要小心不能混為一談。暈具體狀況應為眼前一黑,這常因站坐立姿勢迅速改變誘發,身體疾病如低高血壓、貧血,或心臟心血管疾病導致腦供血不足致病,嚴重者更會失去知覺昏厥暈倒。眩症狀自覺如置身舟船內於巨浪翻騰中,天旋地轉,開眼症狀加劇,顛簸狼狽。眩為中樞神經系統或內耳多種疾病的共同症狀,後者包括耳水不平衡、耳石移位或前庭神經炎等。究竟這又可如何鑑別病源?
中樞性眩暈由小腦延腦等缺血,或顱內腫瘤所致。相對應對內耳前庭引致的周圍性眩暈,中樞性病源可伴頭面耳神經症狀,例如面感覺異常、舌咽偏歪等,或由於波及小腦,患者更出現手眼協調或體感障礙,例如步行腳踏棉花感,步態不穩。此外,中樞性眩暈並不具聽力障礙耳聾或耳鳴感。
至於周圍性病因,往昔對天旋地轉目眩症狀,大多只歸因耳水不平衡。而耳水是指耳內負責感覺頭位置及動作的感覺器官,而每當點頭或旋轉時,耳水的物理慣性會刺激到內耳感覺細胞,產生頭動作感覺。而耳水不平衡,是因內耳前庭積水,令感覺細胞產生與對側內耳及身體其他平衡感覺不一致,所以大腦誤認為身體失衡,產生眩感覺。耳水不平衡的眩常維持數小時至數天,並由於前庭功能失常,會伴有耳鳴及聽力下降情況。
耳石移位,即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BPPV),為眩症常見病因。耳石本為耳內感應器官組成部分,但由於跌仆、頭部碰撞意外等,耳石脫出並游離於內耳半規管內。若隨頭部動作,耳石隨之進一步滾動游離,刺激動作感應細胞,大腦誤為頭部旋轉,指令眼球轉動,結果病患眼部不停晃動,猶如地轉天旋,亦只好閉合逃避。耳石移位多表現在平臥床時轉頭誘發,症狀多維持數分鐘較短時間,及不伴耳鳴耳聾症狀。
至於前庭神經炎,患者陳述近日病史曾有感冒上呼吸感染,炎症影響前庭神經器官。由於不涉及聽覺細胞部分,故此以眩為主症狀,沒有耳鳴或聽力改變。惟因為內耳神經感染,康復需時,眩故此維持三數星期,康復後不具反覆發作傾向。
撰文 : 盧文健 物理治療師、註冊中醫師
欄名 : 理療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