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文章
預算案有限支緩經濟 緩解財赤
香港在4年內經歷了3年的經濟衰退,長期財政赤字帶來的連鎖反應是痛苦的。最近公布的財政預算案沒有改變這一趨勢,財政帳戶(不包括債券發行)將在2023/2024財政年度保持赤字,佔GDP比例為-3.9%(詳見圖),盡管比2022/2023財政年度的-7.3%已經有所改善;財政儲備方面,政府去年同期的財政儲備相當於16個月的支出,現在減少至12個月。因此,政府在支出方面轉向保守,今年雖然仍會為經濟、市民和企業提供支援,但力度有所減少。
生活成本升 續派消費券合理
首先,政府延長逆周期措施的策略是正確的,特別是發放新一輪人均5,000元的消費券,相當於GDP的1%。雖然香港的失業率再次回落至接近3%的疫情前水平,但自2019年以來,勞動人口下降了4.5%,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3%,已經不同於過去的3%;而且,即使全球通脹降溫,但香港在公用事業、交通和住屋方面的生活成本,也依然在上升,背負按揭的人感覺會更加明顯,因此延長補貼和稅收優惠是合理的。
發債促基建科技 創新融資機會
從行業角度看,預算案強調促進金融、基礎設施和科技發展,政府大力支持綠色金融,放寬科技公司上市要求,以及散戶投資者的加密貨幣交易,並且在航空融資方面追趕新加坡。
在基礎設施和科技方面,政府的目標是擴大交通和數碼聯通範圍,然而財政赤字意味着政府將發行更多債券來籌措資金,或是尋找更多合作夥伴,這可能會為香港創造新的融資機會。
預算案的另一個重點是房屋問題。在樓價的下行壓力下,土地銷售和印花稅隨之下降,對財政收入也產生了負面影響,盡管政府試圖通過降低首次置業者的印花稅以促進房屋銷售,但收效甚微。與內地重新開關可能會提供一些幫助,但決定性因素仍在於美國聯儲局利率,假設宏觀審慎政策沒有變化,按揭貸款利率繼續攀升將導致樓價繼續下跌10%。
勞動人口減 留人才政策欠奉
令人失望的是,除了已經公布的簽證計劃(例如施政報告宣布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外,目前政府仍缺乏阻止人才外流的政策,例如通過改善醫療、增強房屋可負擔性和青年發展計劃等方向,以提高生活品質,進而留住現有人才。到2040年,香港老齡人口比例將由2022年的20%上升至35%,屆時勞動人口將減少17 %,即減少85萬人。唯一新宣布的是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Capital Investment Entrant Scheme),投資可以包括房地產以外的資產,可以成為政府債券買家的一個來源。
總而言之,預算案對經濟提供了有限支援,但受到財政狀況的限制,缺乏結構性解決方案,政府只能先努力減少過去幾年由於疫情支出而膨脹的預算赤字,因此限制了解決長期問題、提出重大方案的餘地。
▲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受到長期財政赤字的限制,對經濟提供了有限支援,缺乏結構性解決方案。(資料圖片)
撰文 : 艾西亞(Alicia García Herrero) 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