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馬克龍急訪華促談 朔爾茨悶聲發財?
托塔天王照妖鏡一出,妖魔鬼怪原形畢露!中國公布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12點立場,俄羅斯高度重視,烏克蘭亦部分認同,指中方發聲整體是好事,美國和北約卻嗤之以鼻,斷言只益俄羅斯。
這都不意外,畢竟是人是鬼早就一目了然,重要的是歐洲大國怎麼看,他們是爭取在分裂的歐洲內部形成最大公因數,迫使烏克蘭危機繫鈴人美國默許,令和談能夠實質上馬的關鍵。
華解決烏危機立場 馬興奮朔冷淡
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很是興奮,具體日期也未定就搶閘宣布4月初訪華,請中方幫手化解衝突。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則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甚至沒有多少人留意到他。不過,這位光頭悶蛋大叔,其實才是成功促談的最大希望!
朔爾茨有個綽號叫「Scholzomat」,這是他姓氏和automat,自動化機器的混合詞,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人肉錄音機」。朔爾茨從政以來予人印象,都是說話只會照本宣科,講了甚麼都等於沒講。他曾經解釋:「政治人物每一句話,都應該講得連不在場的人都能明白,因為不能指望前文後理也獲轉述。」
對於中國近期加大力度勸和促談,朔爾茨公開說的都是在西方社會四平八穩的「廢話」。他事前稱,對中方努力不抱幻想,德方支援烏克蘭不會動搖,同時必須盡一切辦法防止局勢升級。中方12點公布後,朔爾茨形容,文件沒有明確提及俄羅斯撤軍(中方強調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都應得切實保障),但也有明確的亮點,包括重申反對使用核生化武器。
難怪不專門搜索也看不到朔爾茨的新聞。他就是這樣一位奇貌不揚、說話沉悶的政客,相比鄰家英俊瀟灑、雄辯滔滔的馬克龍就更是如此。
俄烏戰1周年 馬克龍陷內外交困
只是人有時的確不可貌相。俄烏戰爭爆發一年來,朔爾茨治國理政、縱橫捭闔的成績,相對而言看來要比馬克龍好得多!
馬克龍開始時無疑是手執好牌的那位。俄烏去年開打後,馬克龍幾成「哎吔戰時總統」,繼續高調斡旋,又在一戰結束條約簽署地凡爾賽宮,會見歐盟各國領導人共商危機。法國人很吃「壯我國威」這一套,認為高盧雄雞好歹也是俄羅斯毛熊以外歐陸最好打,大事必詢法蘭西,馬克龍於是在4月大選順利連任,更有條件放手做他認為該做的事了。
朔爾茨則獲發滿手爛牌。他從當了16年總理的歐洲定海神針默克爾(Angela Merkel)手中接棒,難免有比較有傷害。他內閣三黨立場南轅北轍,經濟和外交上都對他綁手綁腳。他位子還未坐暖,就碰上俄烏戰爭這冷戰後最大地緣危機。德國負有二戰原罪,軍事上羞怯向來是民意,朔爾茨未馬上大力援烏,卻受東歐激進反俄國家指罵,而德國能源命根子正擔在毛熊口中。
結果呢?呵呵。馬克龍陷入了內外交困。對內,法國退休金制度再不改革恐怕就要破產,馬克龍只是提出將退休年齡由62升至64歲(周邊國家早就在65歲起錶),法國人就暴動了。對外,烏克蘭神奇英勇,使得主張與俄保持溝通的馬克龍在東歐國家間尤其失分,整個歐洲也距離馬克龍理想中的戰略自主、不依賴美國(潛台詞是以法國為核心)願景愈來愈遠。
「悶蛋大叔」朔爾茨 多重掣肘覓出路
反觀,朔爾茨這個夾心人不但沒有被夾扁,更能夠在各種掣肘下仍然邁出腳步,在鋼綫上默默前進,哪怕有些搖晃,但未掉入深淵。德國今天雖然仍面臨不少困難,但對比一年前似正漸入佳境。
朔爾茨率德國闖出多個大轉折,而這看起來好像都是順其自然,沒有引發重大動盪,起碼沒有像法國癱瘓而登上頭條新聞。
他打破禁忌,逆轉了德國戰後國防政策,大幅增加軍費,並向戰區輸送武器。德國結束了多年軍事方面有力而不為的尷尬,甚至重拾了一點強者氣派。歐洲多國請求向烏克蘭轉讓德製豹式坦克。柏林:「准奏。」
德國軍事積極一時間少不了依靠美國,決定買F-35戰機尤其令法國不滿,但柏林並未唯美是從。朔爾茨反而在激進親美的綠黨把持外交部和經濟部下,力排眾議,旗幟鮮明反對和中國脫鈎,批准漢堡港向中企售股,率龐大商團訪華,穩住了和中德、中歐關係。
德多管齊下 擺脫俄能源避免衰退
針對能源危機,朔爾茨多管齊下,找替代天然氣、燒煤、押後棄用核電,讓德國有驚無險度過了冬天,這同樣是在不介意沒涼沖、沒飯吃,也要環保的綠黨眼皮下完成。世界第四大經濟體,竟在短時間內擺脫了俄羅斯能源,而未有嚴重衰退。
朔爾茨是否一個老謀深算的戰略高手?不知道,至少他提出的「充當歐洲安全擔保人,在不重蹈冷戰覆轍下捍衞國際秩序」還不知如何實現。但可以看出,他所以能夠舉重若輕,和人肉錄音機特質脫不了關係。
政治是妥協的藝術,化解危機更需高超政治智慧和手腕,奈何在社交媒體和民粹盛行的年代,政治變成口號鬥喊得大聲的行為藝術,任何妥協都「罪大惡極」,見光即死。
馬克龍歐洲戰略自主理想崇高,但也鋒芒畢露。「俄羅斯乃歐洲一部分,歐洲未來安全要以對話而非對抗保證」、「歐洲不應依賴美國」(潛台詞:法國也能造戰機和航母、潛艇和核彈,用我的)政治帥旗一掛,雖然有不少掌聲,亦自然迎來各種明槍暗箭,結果不斷遭到歐洲分裂的現實殘酷打臉。
朔爾茨沉悶、「缺乏個人魅力」的公眾形象,反而是當今寶貴政治資產。他不政治掛帥,倒有更大機會取得政治突破。他背負着體量相當的德國,在台前充當人肉錄音機,看似胸無大志、隨波逐流,德國內部各派、俄烏、東西歐、中美都對他有又愛又恨的理由,但這正正讓他對各方都有一定籌碼,可在幕後爭取最大公因數,為棘手問題找到哪怕是不完美的出路。
中國勸和促談,馬克龍反應踴躍是好事,反正可將美國的抹黑懟到泥裏,但他風頭躉性格是硬傷。團結歐洲支持和議的真正希望,或許在於悶蛋大叔朔爾茨身上。朔爾茨去年11月就已訪華,中方當時表態反對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這也成為他回去推銷成果的一大要點。中央外辦主任王毅上月走訪歐洲多國穿針引綫,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但未有正式訪德,是否說明中德已形成默契?
▲ 法國總統馬克龍(右)在俄烏戰爭爆發一年來,陷入了內外交困;反觀,德國總理朔爾茨(左)率德國闖出多個大轉折。(路透社資料圖片)
撰文 : 連兆鋒
欄名 : 中外廣角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