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香港的後疫時代
解除口罩令,真面目示人,有女的不習慣要化眼部以下粧容、有人話脫罩感覺赤裸裸,然後又有專家話小朋友/成人除罩後或有社交不適應等。其實我對這個忽然除罩宣布,一點感覺都無。「忽然」非首次,活在此城,早慣無常。
對於那些專家談論的除罩社交後遺症,我倒覺得無嘢搵嘢去煩,個人對童叟脫罩不懂正常社交這個問題毫不擔心。首先,港人見慣風浪,更難頂更難啃更難捱的人和事,都難不倒吾等生存鬥志,何況區區一個見不慣別人眼耳口鼻齊全樣貌的問題?港人適應力之強,真係你同我定。另外,有社交障礙症的人,在毋須戴口罩時已經有,戴口罩與否,與一個人有多少朋友和懂不懂社交沒直接關係。
隨着口罩令解除,意味着香港正式進入後疫時代。更值得探討和思考的是,這三年疫情,社會有甚麼lessons learned?「因為我們成功,所以我們這麼失敗」這種玩弄言詞的說法有點危險。有些領導者用成功去美化失敗,會拒絕正視自方的缺點和缺失,那就很容易把本身應該反省、檢討的地方和細節忽略,故步自封。若機構領導團隊有這種連做得不好也變成「只因我們太成功」的思維,其前途和前景如何,可想而知。
我們都熬了三年,任何一個地方的管治團隊都應反思,從這個疫症,我們有甚麼地方可以汲取教訓?當然,我們不會希望有下一次,但作為管治團隊,就要有這種準備和反思,若再遇一個大型公眾健康危機,應如何做得更加好?起碼應該檢視和反省:總結這三年抗疫經驗,若重回當初響起公眾健康危機警號時,在各方面——處理速度/節奏、各部門配合、跟各方和社會協調、與公眾溝通,及協助社會各階層/各行各業—如何可以做得更好、更及時、更到位?若沒有這種反思有何lessons learned的思維,下一次遇到公眾健康危機時,就仍然缺乏前瞻性、仍然慢半拍、仍然是跟着其他地區依樣葫蘆,那這三年的艱苦經歷就白過了,苦的只會又是市民。
撰文 : 利嘉敏
欄名 : 攻關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