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規劃稅制改革 主動迎挑戰

評論 2023/03/08

分享:

分享:

近日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公布疫情後首份財政預算案,面對龐大的赤字,特區政府從「擴張性財政政策」過渡到「中間偏鬆」的態度,令市民明顯感覺到對前景樂觀,招商引資行動加快,派糖力度「減甜」;討論焦點多數圍繞赤字對公共財政的影響和增加庫房收入的措施,招商引資措施對疫後經濟的提振效果,以及派發消費券對刺激消費和民生的幫助。筆者認為,這幾個問題的核心,都與本港的稅制以及宏觀稅務環境相關,所以嘗試從幾個方面探討今次財政預算案。

小修小補 不如全面檢討稅制

首先看看本港的稅制,大疫3年,特區政府為紓解民困、支援企業共度時艱,以及應對疫情投入大量資源到公共醫療,採取擴張性財政態度,動用大量公帑,得益於多年堅守「量入為出,審慎理財」的態度,積累的財政盈餘令政府有充足的儲備對抗逆境。

疫情後經濟重建,如何重新出發為香港創造更好的未來呢?會計界一直呼籲政府全面檢討稅制,一方面改變狹窄稅基對財政收入帶來的不穩定性,以2021/2022以及2022/2023兩個財政年度為例,賣地收入增減直接影響財政盈餘或赤字;另一方面,我們亦需要正視國際稅務環境變化,以及新經濟發展帶來的必要調整,保持香港的競爭力。

澳洲會計師公會在2020年初曾就本港的稅制進行了一項「稅務調查」,當時有49%受訪財務會計專業人士認為有必要調整稅制,如果要在未來3年內擴闊稅基或增加稅收,多數受訪者認同可考慮開徵或增加煙草、酒類和碳氫油類的關稅,以及引入環保相關的稅項,着力改善環境和健康;如今時隔剛好3年,特區政府相繼增加股票交易印花稅、煙草稅、徵收「額外足球博彩稅」、物業差餉等,雖然調高這些稅項會為庫房帶來額外的收入,但策略性調整稅務政策的空間有限。

可以理解社會短期內聚焦經濟重建,未是合適時機投入人手及資源考慮全面檢討稅制,不過始終需要採取宏觀、前瞻性的策劃,配合本港長遠的投資和發展,若每年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小修小補進行改動,只會在面對國際稅務環境變化時處於被動。

搶企業搶人才 各地不遺餘力

國際稅務環境不斷變化,面對「BEPS 2.0」,香港將按照國際共識,落實全球最低實際稅率(15%),而企業「外地收入豁免徵稅」規定亦在今年生效。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留意鄰近國家和地區在稅務調整方面的舉措,適逢近日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相繼公布財政預算案,在去年疫情、通脹高企和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下,兩地都錄得財赤,因此兩地政府都積極通過調整稅務政策增加庫房收入,並增加投入進行疫後重建和招商引資。

新加坡將增加煙草稅,進一步降低吸煙率,同時增加高價物業的買家印花稅,不過由於新加坡的稅基更闊,例如有商品及服務稅(GST)等,當地政府可以更有針對性和彈性地通過引入稅務優惠,以紓解民困、支持行業或企業發展;而馬來西亞亦明確採取積極態度拓闊稅基,包括計劃引入奢侈品稅,和研究徵收資本增值稅,同時向電子煙中含尼古丁之液態或凝膠產品,徵收消費稅。

吸引企業方面,新加坡政府投入近7.5億美元扶助企業,包括加強「新加坡企業國際化計劃」(Singapore Global Enterprises Initiative),以及支援具潛力中小企業的「中小企業合資基金」(SME Co-Investment Fund)和鼓勵私人投資;而馬來西亞2023年度總支出更達到約875.38億美元,為史上開支最高金額。

由此可見,在搶企業、搶投資、搶人才方面,各個國家和地區都不遺餘力,以更亮眼的政策措施提升營商環境,以及吸引全球企業人才的眼球。

倡塑膠製品徵稅 減廢棄物

支持綠色可持續發展和創新科技,是今次財政預算案比較觸目的兩大趨勢,這也符合國際發展的方向。

就綠色可持續發展方面,香港2021年於堆填區的廢塑膠棄置量達到每日2,331公噸,特區政府可以考慮對不可回收的塑膠製品實施徵稅,減少塑膠消耗和產生的廢棄物。參考國外的做法,如果英國企業生產或進口之塑膠包裝材料,含有低於30%的可回收塑膠,當地政府會向企業徵收200英鎊一噸的塑膠包裝稅,西班牙和意大利則按每公斤0.45歐元徵收針對不可回收或一次性使用塑膠製品的類似稅項。

支持創科發展方面,公會歡迎特區政府推出的「數碼轉型支援先導計劃」,以及發展人工智能、Web3等舉措;我們亦歡迎引入專利盒(patent box)制度,為企業專利收入提供稅收優惠。

此外,提升營商環境競爭力、招商引資和加快復甦步伐方面,我們也建議特區政府考慮以下措施:

-我們留意到,前10位對中國內地直接投資(FDI)的地區當中,有8個地區已與內地簽署「避免雙重徵稅協定/安排」(DTA)(根據2019年中國商務部資料),而其中5個地區包括新加坡和南韓,與香港同樣享有最低5%的股息預扣稅率;期望有關部門尋求與內地政府部門合作,討論能否將本港的股息預扣稅率降至2.5%,令香港在區域競爭中脫穎而出。

稅惠吸跨企 擴家族辦公室財管

-根據2022年11月公布的統計數據,本港的跨國企業地區總部數量跌至1,411間,較3年前少130間,公會歡迎特區政府吸引外地企業遷冊到香港,同時建議當局考慮通過稅務優惠吸引跨國企業回流,例如給予地區總部8.25%的稅務優惠。

-公會去年已建議特區政府重啟或引入新的「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此舉有助吸引更多可用作投資的資金流入香港,吸引超高淨值人士來港;建議擴闊稅務優惠予以家族辦公室的投資範圍,例如古董藝術品和虛擬資產等,推動家族辦公室和財富管理業務在港發展。

疫情後重啟,百業待興,本港經濟未來幾年有望大幅反彈,令庫房收入增加,但面對連續幾年的財政赤字,以及更長期的人口老化問題,由此衍生的公共醫療開支增加等公共財政壓力,當局須未雨綢繆、及早規劃,才能充分準備好迎接突如其來的變化。

社會短期內聚焦經濟重建,未是合適時機考慮全面檢討稅制,不過當局始終需要採取宏觀、前瞻性的策劃,否則在面對國際稅務環境變化時,難免處於被動。(資料圖片)

撰文 : 劉明揚 澳洲會計師公會稅務委員會聯席主席

欄名 : 評論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