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例加快收地 慎防「因快得慢」

評論 2023/03/09

分享:

分享: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公布本屆特區政府第一份財政預算案,其中一個亮點便是解決土地問題的進展滙報。在預算案演辭中,陳茂波說到,當局至今已覓得足夠土地興建約36萬個公營房屋單位,而由2023年起計的5年內,每年私樓單位平均落成量亦將會超過19,000個;再加上現時正在動工的項目,估計未來4年內一手私人住宅單位潛在供應量超過100,000個。

2方式分析房屋短缺 着力覓地

究竟甚麼是「房屋短缺」,筆者認為理解和分析這些數字的方法有兩個:第一個是以回顧式(retrospective)去看,究竟現時香港正「缺乏」多少住宅單位,要用甚麼方法填補現存的供應「缺口」;第二個是以展望式(prospective)分析,即首先要問「開新篇」後的新香港「要到哪裏裏去」,若我們定義香港要繼續長期維持「世界一綫城市」的經濟力量和威望,長遠而言,香港的地積和人口容量也需要進一步增加到倫敦(892萬人)、紐約(846.8萬人),甚至要超趕到上北京(2,154萬人)、上海(2,632萬人)的程度。

無論如何,預算案中提出的數字和進度,也反映特區政府和市場在短/中期有足夠能力「覓地」,接下來今年的工作重點應該是如何加快發展程序。

發展條例修訂 魔鬼細節惹關注

說到「覓地」工作的最新發展,近日在立法會提案的《2022年發展(城市規劃、土地及工程)(雜項修訂)條例草案》,有些修訂細節便引起爭議。本身是律師的選舉委員會界別議員江玉歡發現,特區政府在草案新增第16AA條,容許當局將收回土地用作任何臨時用途,不設時限,及可改變已收回土地原擬公共用途,用作其他替代的公用用途,毋須向土地前業主交代,亦無上訴或申索等配套監管機制,政府只需刊憲及在網頁發出公告,知會有關更改土地用途。

坊間有學者對條例「細節中的魔鬼」表示憂慮,認為今次修訂的大方向本來是要加快規劃,無必要動搖《收回土地條例》中有關「公共用途」、及以「收地當日的價值」為補償的基準之類的原則,甚至「必定要嚴守到底」。簡單而言,即平時正常收地時,當局要地按收地之目的,合理地向業權持有人提出補償,但假如讓當局收回私人土地後可以任意更改用途,甚至由保育用途轉作發展,那就有可能低估了收地補償,有欠公允。

畢竟現時覓地工作已獲得短中期(筆者通常定義為5年,即一屆政府任期內)成果,確保了期內公私營住宅的供應,改革工作應聚焦在加快開發已找到的土地,而不再是「盲搶地」,免得因快得慢;而政府固然沒有意思要佔別人便宜,那就沒有必要在草案中加入如此一項影響官民互信的修訂條款。要知道,「不信任」可以破壞社會和諧,更有機會違基本法第6條及第105條有關保障私有財產權的條文。

應聚焦精簡程序 加快發展速度

而若綜觀大局而言,雖然去年國內房地產業出現了不少政策上的「大地震」,但對香港的地權制度而言,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去年香港回歸慶典上,已表明充分了解和認同「一國兩制」,也就是認為香港獨特的的資本主義制度、現行基本法保障私有產權等原則「沒有任何理由改變,必須長期堅持。」

因此,既然今日香港在覓地工作的執行層面進展良好,下一步相關的法制改革,應聚焦在精簡發展程序,加快已覓得的土地之發展速度,而財政預算案報告的進展亦說明,現行法制對覓地已有充分效果,依現制繼續走下去便可,不需要再用較激進的方法進一步加快,否則若一時間條文修訂得太粗疏,令覓地工作因快得慢,因而誤了大事就得不償失。

外貿數字仍差 最壞時候未過

除了解決土地問題的進展外,今年度財政預算案令市民感到欣慰的,是當局在艱難的經濟環境下,宣布全港再派5,000元消費券、寬減買樓印花稅,亦有一些新想法新措施,例如向馬會徵收特別博彩稅等;更令筆者喜出望外的是,社會對今年預算案的反應與以往不同,愈來愈多人對預算案的各項細節展開有建設性的深入討論。

不過要留意的是,即使香港與內地全面開關或能帶來良好和逐步改善的社會氣氛,但經濟最差的時候或許仍未過去。

據統計處最新公布香港一月對外商貿統計數字,本港整體出口值按年跌36.7%、進口貨值跌30.2%,兩個數字均連續第7個月為負數,進口及出口貨值更分別創近69年及55年最大跌幅。

而且,經濟轉型需要的專才,更不是單靠對外「搶人才」就能直綫地挽回,因為已移居外國的香港人,將來也有不少機會在其他稅區與香港面對面直接競爭,因此不要被目前的稍息充昏頭腦,在可見將來仍要繼續謹慎行事、砥礪前行。

根據財政預算案報告的進展,現行法制對覓地已有充分效果,下一步相關法制改革,應聚焦在精簡發展程序,加快發展速度。(資料圖片)

撰文 : 劉國匡 時事評論員

欄名 : 評論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