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雙向帶貨
經過三年封關,重新通關後其中一個重要業態改變,是中港之間的購物與送貨供求。當中一個改變是走水貨行業,即帶香港的貨品過關北上交收以賺水腳和差價。
不要將這走水貨跟現在內地流行的「帶貨」混為一談,在內地的語境中,「帶貨」不是真的說帶着貨品交收,而是說透過社交平台或各種電商做直播,或生產內容去賣貨。說一個KOL或明星有沒有帶貨能力,就是指在其直播或社交平台上介紹產品或服務的話,能有多少轉化率變成定單。一切看數據,直率坦白。這就是當前內地的消費形勢,不少香港藝人在內地發展,都加入直播帶貨大軍,那就不奇怪香港大台都要分一杯羮。
因為帶貨之精髓,一是關乎知名度,二是建立直播主和消費者之間關係,既是娛樂,也是社交和消費。看一個播主是否成功,更多是看這種往往帶「演出」成分的直播,能否吸引粉絲不斷回頭,而且信任其推薦,所以名人有一定的起始吸引力,但能否後續,最直接還要看所推貨品是否足夠優惠。風氣所及,不僅發展出原生態帶貨主,也有找明星帶貨,甚至是公司的老闆親自出鏡去銷賣。
至於過往理解中的人肉帶貨,或稱跨境跑腿,即帶水貨過關就面臨好大衝擊。一來是因為經歷這幾年,香港貨品在內地的需求度已減少,人民幣匯率又跌,買港貨已不一定有大差價吸引。再而是,不少過往多通過香港入的貨,如化粧品或藥物,這幾年因輸送斷裂,內地消費市場早就找到代替渠道。現在重新通關,最頭痛是如何重建昔日的市場。有需求就有新市場,隨着內地人在香港愈來愈多,通關後水貨界發展出的新市場,是變為反向帶內地的產品到香港。
撰文 : 李照興
欄名 : 中國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