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行業屏障 應對疫後人才荒

評論 2023/03/14

分享:

分享:

香港自1月8日起與內地全面通關,市面漸歸熱鬧,加上自本月1日起撤銷口罩令這最後一道防疫措施,標誌着社會全面復常,街道上人氣滿滿,內地和海外旅客重臨,市道生氣勃勃。

不過,在這個復甦初階段,很多行業卻訴說人手不足,有工無人做,例如疫情期間生意近零的旅遊業,大部分領隊、導遊經已轉行,現在即使旅行團重臨,一時三刻卻沒有那麼多領隊、導遊歸隊。根據政府統計處2022年的數據,金融及保險類職位空缺有6,584個,職位空缺率為2.8%;運輸、倉庫、郵政及速遞服務類職位空缺有7,524個,職位空缺率達4.4%;教育界更甚,職位空缺有7,905個,職位空缺率有3.7%。除了這些,我們也經常聽到建築業、科技界,以至酒店業、飲食業申訴人手短缺,最近84歲高齡的士司機交通意外,也引爆職業司機不足的問題,一時間,彷彿從高端行業到勞動工種都缺人。

疫下工作模式變 不願重回全職

我認為,人手流失至少有幾個原因,其中之一是移民。行政長官李家超去年在其任內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及,「過去兩年,本地勞動人口流失約14萬人」(第29段),而根據政府統計處2022年的數據,39歲或以下的勞動人口流失了約8%,大約是12萬人。這個年齡層的人很多是中產,他們有些因為子女教育理由,趁着列國降低移民門檻,便帶着子女移民升學,也有是憧憬外國的居住環境而移居海外。

另一個原因是3年疫情,把大家的生活和工作模式改變了。過去我們過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傳統全職生活,疫情卻讓我們長期在家工作,互聯網更便利遙距工作,漸漸地,有些人不願意重回全日全職的工作模式,他們寧願做兼職、做自由業者,追求時間較靈活的生活。

投身抗疫行業 重投原崗位需時

第三,也是因為疫情,很多行業飽受重創,很多人失去原來的飯碗後,轉而投身抗疫行業,例如隔離檢疫中心、核酸檢測中心、送藥送物資等等,這些工作可保障一定收入;現在隨着社會復常,這些工種會慢慢消失,但是這批人未必會立即重投原本的工作崗位,有人選擇放假休息,也有人選擇退休,例如很多導遊和領隊便是這種情況,不過我相信這只是過渡期,過一段時間後,人手會慢慢回歸。

還有一個原因,有不少僱主告訴我,他們旗下的年輕員工不願升職、不想加薪,因為申請公屋的入息門檻太低(一人家庭12,940元),只要他們稍為進取,都有可能因為人工過高而申請不到公屋,因此他們寧願停留在低薪層;也有些轉而做散工,直至上樓。

說到這裏,特區政府也應動動腦筋,檢討申請公屋的入息門檻,思考有甚麼方法,既能鼓勵年輕人積極工作,又能獲得政府的補貼,繼續申請公屋。

要補充流失了的人手,我認為特區政府應對症下藥,深入了解不同行業的職位空缺特性,提升行業吸引力,同時要大力破除行業保護屏障,針對性地輸入外勞。

了解空缺特性 針對性輸入外勞

就以醫護為例,近年醫護流失率都偏高,截至2022年12月,醫管局的醫生流失率有7.7%,護士流失率更高達11%,當中包括退休、移民,也有轉往私營醫院任職。

為了紓緩公立醫院醫生荒的問題,立法會於2021年通過修訂《醫生註冊條例》,放寬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以特別註冊的方式來港執業,便是好的開始。雖然疫情期間未有大量海外醫生透過這個計劃來港,但我相信疫情過後,情況會好轉。

動之以情 游說港人醫生「回家」

早前,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宣布,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將率團前往英國,招募醫生來港,屆時將會透過聚會接觸醫科生,遇上合適人選會即場取錄。我認為想法勇氣可嘉,成效卻未必很大,皆因港人若已在當地落地生根,便很難說服他們來港。曾有專家告訴我,其實能吸引港人醫生回流的,不是薪金條件,而是「親情」、「家庭」,當局大可循這個方向游說,令他們明白,回港便是回家,可與在港家人團聚、一起生活,是美好的事情。

同樣道理,特區政府計劃向立法會提交《護士註冊(修訂)條例草案》,將來以有限度註冊、特別註冊及暫時註冊方式,引入非本地培訓護士。我十分認同,例如馬來西亞護士便很適合來港工作,馬來西亞多華人,他們諳英語、懂粵語,而且馬來西亞實行普通法,培訓系統亦與香港相似,加上馬來西亞的發展前景未及香港,我相信香港對他們有吸引力,若在當地加強招募,定有成效。

最後,我當然支持特區政府的「搶人才」計劃,期望勞工及福利局長孫玉菡加大力度,宣傳「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以及其他輸入人才計劃,吸引更多專才優才來港。

香港先後與內地全面通關及撤銷口罩令,標誌着社會全面復常,不過很多行業卻訴說人手不足。(資料圖片)

撰文 : 葉劉淑儀 行政會議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新民黨主席

欄名 : 評論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