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經濟內外受壓 須加快「嵌入」灣區

評論 2023/03/14

分享:

分享:

楊玉川華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行政總裁、香港金融管理學院客座教授

據政府統計處上月27日發布的數據,今年1月份香港整體出口貨值為2,909億元,按年挫36.7%,是1953年9月以來最大單月跌幅,不及預期;出口金額則縮至2020年2月水平,同樣表現不佳。至1月為止,香港商品進出口已經連跌9個月,而且跌幅加劇,完全沒有看到通關後進出口貿易有改善的迹象。

倘未能穩與內地貿易 勢礙復甦

尤為令人不安的是,1月對內地進出口的跌幅也創下近年新高,其中出口下跌43.7%、進口下跌39.1%,雖然由於今年春節在1月,對進出口數據有一定擾動,但從去年下半年以來,香港的進出口數據逐漸與內地進出口數據大幅背離的趨勢,卻值得關注。

以2021年為例,內地是香港最大進口貨物來源,佔本港總進口45.8%,也是香港最大出口市場,佔本港總出口59.5%。簡單說,與內地的貿易大約佔了香港進出口的一半有多,是香港外貿的絕對主力,如果這個主力穩不住、不斷下跌,想要香港外貿維持穩定,恐怕只能是緣木求魚了。

偏偏貿易物流行業又是香港最重要的支柱行業,同樣以2021年為例,據特區政府統計,貿易物流業貢獻了本港GDP的23.7%,僱傭了總就業人數的16.5%,不論創造的增加值和就業,都是主要行業中最大;而且,僱傭員工第二多的專業服務及工商支援(僱傭了15.5%的總就業人數),又與貿易物流行業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一旦貿易物流業不景氣,勢必拖累專業服務與工商支援業,若這兩個本港僱傭人數最多的行業同時不景氣,勢必對本港就業和基層收入有重大不利影響,拖累本港經濟復甦。

港貿易數據銳降 大幅跑輸內地

中國海關總署上周二(7日)公布了今年首兩個月的外貿數據,按美元計價,今年首兩個月內地進出口總值下降8.3%,其中出口下降6.8%、進口下降10.2%。看起來,內地首兩月的進出口數據,與本港的1月數據變幅相比,已經不處於同一個量級;即使排除1月春節的影響,單看去年12月的數據,香港進口下跌23.5%、出口下跌28.9%,與內地出口按年僅下跌9.9%、進口按年僅下跌7.5%相比,仍然不在一個量級。

由於本港進出口約有超過一半是與內地貿易,或者說本港主要是內地進出口的轉口港,本港進出口數據的變化,應該相當程度與內地外貿走勢一致,數據變幅應該基本與內地處於同一量級;現時本港與內地進出口數據的變化出現大幅偏離,與這個邏輯推論不符,可能意味着內地通過香港轉口業務的某種變化,需要特別留意。

內地外貿或形成新路徑 港添壓

筆者年初曾撰文,針對去年下半年本港進出口跌幅大幅高於內地進出口變幅的奇怪現象,提出過一個對香港較為不利的假說:「就是在疫情影響下,部分內地的進出口可能形成了新的路徑,不再需要利用香港作轉口,對香港的進出口行業構成長期的不利影響。」

就本港1月進出口數據與內地首兩個月數據變化的大幅偏離,雖然由於春節的原因,未必可以拿來當作香港轉口地位下降的證據,但差過預期的進出口表現,還是加深了對香港進出口前景的憂慮。由於現時香港已經可以不受疫情防控措施的影響,正常與內地通關,妨礙香港轉口的因素已經消除,如果未來幾個月香港的進出口數據變化仍然大幅差於同期內地表現,那麼香港的轉口港地位下降之假說,就有相當大可能成真。

特區政府最近預測,本港經濟在2023年會明顯反彈,全年實質增長介乎3.5%至5.5%,不過這個預測需要兩個條件,一是正常通關後,內地的經濟發展、進出口需求會帶動香港的反彈;二是內地遊客在防疫措施取消後,將會強勁回升,增加香港的消費。

通關成效待察 外圍受累美困境

從目前情況看,這兩個條件都未必可以百分百實現。首先,進出口能否顯著回升就不確定,假設內地的進出口在疫情期間已經形成了繞過香港的新路徑,很難想像他們會純粹因為內地與香港通關復常,就將進出口路徑移回香港,畢竟一條穩定的進出口通路,要牽涉到港口、企業、船期、成本等多種因素,不是哪方想改就可以隨便改的;其次,疫情下香港幾乎封關3年,旅遊業受到沉重打擊,從業人員、交通工具、服務設施等,都需時慢慢恢復,短時間即使有客源,本港恐怕也未必有足夠的接待能力,指望內地訪港旅客在短期強勁回升,可能性有限。

外圍環境方面,近日美國虛擬幣銀行Silvergate和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相繼倒閉,特別是矽谷銀行為全美第16大銀行,是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美國最大的銀行倒閉事件。雖然尚不確定危機會否蔓延,但很明顯,美國經濟的薄弱環節已經開始承受不住美聯儲的持續加息,美聯儲正走入進退維谷的死胡同,不加息無以遏抑通脹,加息卻可能造成危機。不論美聯儲最後決定怎麼做,看起來香港面臨的外圍環境,都可能比以前預想的更差。

3層面融合大灣區 免成「浮萍」

對於香港來說,自身經濟前景不明朗,外圍環境又可能比預期差,要想維持一個較好的經濟發展態勢,只能有一個方向,就是加快與大灣區的融合,用盡快「嵌入」大灣區產業鏈的方式,避免在大灣區的未來發展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變成游離於大灣區的浮萍,無法分享大灣區和國家的發展成果。

短期而言,面對內外經濟壓力,可以考慮加快北部都會區的發展,通過推出一些大項目的方式,為香港經濟增添短期動力;中長期而言,香港發展的動力還是要靠與大灣區的融合,首先是基建上的融合,讓香港基建與大灣區無縫對接,形成便利生活圈;其次是規則上的融合,應該盡量減少香港與大灣區城市之間的規則、制度阻力,讓資源可以在大灣區便捷流動;第三是人心上的融合,由懷疑、牴觸、只考慮自身利益,變為互相合作、共同發展、共享發展成果,只有這樣,香港才能有光明未來。

本港進出口超過一半是與內地貿易,但現時兩地數據變化出現大幅偏離,或意味內地進出口已形成繞過香港的新路徑。(資料圖片)

撰文 : 楊玉川 華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行政總裁、香港金融管理學院客座教授

欄名 : 評論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