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兩會中「香港聲音」 中央為何如此重視?
今年的全國「兩會」落下帷幕,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港區全國政協委員也圓滿履行職責,從北京歸來。筆者作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已經是第6次參加「兩會」了,但這一次感覺尤其不同的是,中央對港澳地區的代表委員格外重視,對來自「香港聲音」尤其重視。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 佔比達9%
一個場景令人感動:上周日(5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開幕會結束後,國家主席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掌聲中依次離開會場,當習近平經過左側第一區臨近過道第一個位置時,他停下腳步,抬手指向李家超,隔排親切地與其打招呼。一時間,在主席台第一排及其他區域的與會人士,紛紛轉頭看向李家超,這是給李家超、給香港同胞的最高榮譽。
一個數字引人關注:在2,169名新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香港特邀界別人士就有124名,加上在其他各個界別的港區委員,全港全國政協委員多達196名,佔比高達9%;而在2,977名全國人大代表中,來自香港特區的佔比是最高的,擁有港區全國人大代表36名。
一個聲音讓人難忘:本月3日下午,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分別到北京飯店及華彬費爾蒙酒店,看望出席「兩會」的港澳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時,多次強調:「中央非常重視港澳居民,因為港澳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所佔比例高,中央一如既往非常重視港澳的聲音。」
中央為何如此重視「香港聲音」?我們可以從香港的角色、香港的變化、香港的未來進行探析。
上周日下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香港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香港中聯辦主任鄭雁雄在會上表示,「一國」愈堅固,「兩制」愈精采,必須堅定支持香港保持普通法制度,保持與發達國家法治體系、市場體系相銜接,必須堅定支持香港走國際化道路。鄭雁雄的這段話,其實道出了香港在國家大局中的特殊性、重要性。
港成緩衝地帶 助中美以和為貴
「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共二十大的這些新提法,令世人耳目一新,卻令美西方某些人感到不舒服,因為在他們的腦海裏,各國實現現代化只有一條路徑,就是美西方的路徑;在他們的腦海裏,不同文明之間只會發生衝突,不會相互包容。這種發自內心深處的傲慢與偏見,必然導致對中國崛起的擔憂、焦慮,於是人們看到,在美國,無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反華的立場高度一致,而且相互攀比誰比誰更「強硬」;美國不僅自己反華遏華,而且鼓動一些盟國一起反華遏華。
中國崇尚「和為貴」的理念,不想和誰發生衝突,並以自己的方式和節奏,一步步向前邁進;但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中國與美國、乃至整個西方世界的摩擦和衝突,也許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香港有條件成為「緩衝地帶」。
堅守「一國」底綫 「兩制」空間大
只要香港堅定守住「一國」底綫,香港「兩制」的空間很大。香港的普通法制度與美西方法治體系銜接、香港的市場體系與美西方市場體系銜接,而作為國際化大都市,香港是不同國籍、不同信仰、不同膚色的人們理想的工作生活之地,保持香港「聯通中外」的特色,為中國多開一扇窗子、多鋪了一條路子,香港的作用不可替代!
在香港,有人經常以「兩制」不同為由,製造對立情緒;其實「兩制」的不同,在很多時候可形成互補。香港不同於內地的社會制度、法律制度、市場制度,恰恰可為「中國式現代化」發揮獨特作用,這也許正是中央格外重視「香港聲音」的深層次原因。
配合中國式現代化 港具獨特作用
上周二(7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趙樂際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香港代表團審議,他表示,中央支持香港長期保持獨特地位和優勢,鞏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維護自由開放規範的營商環境,不斷增強發展動能,切實排解民生憂難。
透過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的審議,趙樂際表明中央力挺香港發展,也是對香港由治及興好勢頭的認可、肯定和褒獎。
香港近年來發生的變化,邏輯起點是對「一國」原則的堅守,是對基本法憲制地位的尊重。在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不該挑戰的原則底綫,就絕對不能挑戰,因為這些原則底綫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定海神針」,千萬動不得!過往某些人不知天高地厚,挑戰「一國」原則和基本法權威,搞得香港動盪不安;現在,香港社會形成共識,「一國」原則和基本法權威不容挑戰,香港由此變得風平浪靜。
開啟良政善治 激發3大動能
「穩」是「治」的前提,「治」是「興」的前提,「興」則需要充足動能;如今香港社會穩定,良政善治開啟,香港「興」的動能愈來愈充足。
首先,中央為香港賦能。支持香港打造「八大中心」,這是直接為香港賦能;讓前海成為深港合作的「試驗田」,這是間接為香港賦能。「兩會」過後,李家超在北京逗留一周,與中央部委對接交流,相信中央為香港賦能有增無減。
其次,世界為香港賦能。香港的許多優勢並不被人所知,李家超上月率團訪問中東兩國後,達成了多項合作協議,而香港今年舉辦諸多重大國際活動,吸引客源流量。一個安全、開放、包容、和諧的香港,定會讓世界青睞。
再者,香港激發自身潛能。大局穩定,人心思進,「有事好商量」、「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辦」的好氛圍正在形成,香港社會的正能量被激發,無論是發展創科、還是化解民生難題,大家一起來想辦法、添措施,眾人之力,力可移山!
上周三(8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主席團會議主持人王滬寧,參加港澳地區全國政協委員聯組會。王滬寧希望港澳政協委員,堅定維護國家安全,讓港澳之「治」更穩固;齊心協力謀發展,讓港澳之「興」更強勁;支持特區政府排解民生憂難,讓港澳之「和」更濃厚;多做思想引領、凝聚共識的工作,讓擁護一國兩制的同心圓「更大更圓」。
王滬寧表達對港澳政協委員的希望,也是表達對港澳社會的期許。
上周六(11日)上午,香港中聯辦副主任、全國政協常委陳冬在與港區委員總結「兩會」收穫時指出,香港之「治」的核心要素是:維護國家安全,大力經濟發展,排解民生憂難,形成思想共識。國家安全是根基,根基不穩,則地動山搖;經濟發展是動力,動力不足,則社會發展停滯,了無生機;保障市民福祉是出發點、也是落腳點,民生憂難不排解,則人心難聚,矛盾凸顯;思想共識是魂魄,沒有共識,則你爭我鬥,內耗不斷,蹉跎歲月,貽誤時機。
香港之「治」4要素 有明顯進步
近年來,在國安法和新選舉制度的加持下,香港之「治」在以上4個方面已有明顯進步,中央期望香港之「治」書寫更加精采的故事。
香港的繁榮穩定不僅是香港自身的事情,而是「國之大者」,關乎一國兩制的前途、關乎祖國完全統一、關乎「中國式現代化」、關乎民族復興偉業。中央重視「香港聲音」,是對香港的發展態勢滿意、對香港的未來充滿信心,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港區全國政協委員不僅要自己做得好、還應引領全社會積極作為。
▲ 今年全國「兩會」日前閉幕,在2169名新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港區委員多達196名,佔比高達9%;而在2977名全國人大代表中,來自香港的佔比是最高的,有36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新華社資料圖片)
撰文 : 屠海鳴 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