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口罩現暗瘡黑眼圈 中醫師推介5穴位健肺美肌

副刊版 2023/03/17

分享:

分享:

在疫情3年多期間,人人也強制戴上口罩,註冊中醫師林惠賢發現不少人也有口罩肌。「因為長期戴上口罩,經常與面部皮膚摩擦,所以造成刺激;同時戴着口罩難免侷促,令被口罩覆蓋的皮膚範圍,經常處於悶熱狀態,容易出現暗瘡,就是常見的口罩肌。」

口罩令解除時正值轉季,天氣變暖及潮濕,皮膚及呼吸道亦會受到影響,容易引發濕疹及暗瘡。現在初春天氣不穩定,時熱時冷而且乾濕不定,皮膚作為身體其中一個重要器官,如果不能適應外在變化,就會出現特殊症狀。雖然不用戴口罩後,林惠賢醫師臨床上發現暗瘡問題有減少和改善,但季節影響下汗腺及皮脂腺分泌相對旺盛,加上角質老化堵塞毛孔,也會形成暗瘡。

皮膚及呼吸道問題

正值流感高峰期,小童、老人家及長期病患者本身抵抗力較差的人士,沒戴口罩的話特別容易呼吸道感染,空氣污染加上濕度不穩,也令氣管受刺激及敏感性咳嗽。潮濕有利塵蟎生長易觸發敏感,而且適逢花季,花粉症可引致喉嚨痛、打噴嚏、鼻水及眼鼻痕癢等問題。林醫師也提醒戴口罩與否取決於個人膚質、體質及生活習慣最適當。

她稱脾胃濕重、肺氣虛弱的人士特別容易有以上問題。「若果人體內濕已經很重,天氣更易誘發症狀。中醫學來說皮膚屬肺部,如果肺氣較弱,適應外在變化的能力自然較差,濕氣就會影響到皮膚,產生痕癢、水泡、脫皮等。有部分人亦會季節性病發,適宜用中醫方法調理身子。」

5大穴位改善膚質

除口罩後女士們要勤力保養皮膚達致美肌,例如卸粧要徹底清潔,減少毛孔堵塞、出現細菌感染而生暗瘡,亦都可以根據季節不同,選用不同水油比例的產品,例如春夏可用少油,冬天則着重保濕的用品。多做面部按摩,能改善面部氣血循環,輕柔的面部刮痧有潔面作用,幫助皮脂腺正常分泌,經絡暢通,減少角質和過多皮脂堆積,廢物自然不會停留,膚質及色澤都能改善。

以下林醫師介紹了5個有美容功效的穴位,可用刮痧板或使用食指或手指關節位,打圈按摩至有痠脹感為佳,每個穴位大約一分鐘便可。

魚腰穴:位於眉中間,使眼睛肌力提升,減少水腫,有放大眼睛的效果。

四白穴:位於瞳孔直望正下方兩手指距離,可以收細眼袋,消除黑眼圈,減淡法令紋。

頰車穴:位於耳下,下頜角前上方約一橫指,咬緊牙關時肌肉凸起時出現的凹陷處,可以消腫瘦面,改善面色,使肌膚紅潤有光澤,具清熱功能,亦能減少暗瘡生長,促進淡印。

承漿穴:位於頦唇溝正中凹陷處,可以增加面部血液供應,提高新陳代謝,減低色素沉着,幫助美白。

三陰交:位於小腿內側,內側腳眼上3吋(4橫指),脛骨內側緣後方凹陷處。雖然是婦科常用的穴位,但男女老幼都可以按摩來健脾祛濕。

護膚祛濕食療推介

另外林醫師亦提醒春天應減少食酸的菜餚,因為酸會令肝氣過盛及收斂陽氣,不利身體氣機運行。

要避免生冷、肥膩食品,例如刺身、甜品、凍飲、太多未煮的蔬菜或生果,亦應少食令脾胃易生濕食物,包括芝士、牛奶、菇類、酒、芋頭、芒果、菠蘿等。她推介了兩款保養皮膚及健脾養胃的食療,適合一般體質的人士,但兩款均不適合正值感冒者飲用。

---------------------------------

菊花沙參甘草茶

材料: 菊花6克、沙參6克、炙甘草6克、水500毫升

做法: 將材料洗乾淨,放進保溫杯,沖滾水焗15分鐘左右,可全日重複飲用

註:如體質偏寒不宜飲用

...................

佛手瓜山藥薏仁湯

材料: 佛手瓜2個、淮山20克、生熟薏米各15克、白扁豆15克、陳皮1至2片、瘦肉半斤、去核紅棗10枚、生薑2片

做法:

(1)佛手瓜洗淨切塊

(2)淮山、生熟薏米及白扁豆先浸潤一小時。

(3)生薑(可連皮)切約5元硬幣大小,洗淨。

(4)瘦肉洗淨切塊,汆水去血污。

(5)將所有材料放入湯煲90分鐘,加鹽調味。

作用:行氣化痰,健脾祛濕。適合脾虛濕重、消化不良人士,尤其出現濕重,身重倦、肌肉痠重、不夠精神的情況。

作者:張頌婷

責任編輯:周美好

現時可以除下口罩,但要解決面部的口罩肌。(iStock圖片)

林惠賢中醫師推介了5個穴位,可自行在家輕按,改善面部膚質及健脾祛濕。(受訪者提供圖片)

(受訪者提供圖片)

(受訪者提供圖片)

市面上可買一些圓滑的刮痧板,使用食指或屈起手指的角位打圈輕力按摩。(iStock圖片)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